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以西藏大学财经学院为例

2020年05月08日 16:5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德吉央宗
分享到:    

【摘要】:随着各大高校不断的扩招,在校就读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这一社会消费群体逐渐发展成为了消费者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据了其消费市场的极大地位和分量,由于他们能够更快的了解和接受到一种新的消费事物因此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影响,而在今后的几年中大学生也将在社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经济消费群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将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然而由于一部分在校同学的生活消费习惯不够健康,经常盲目的消费,这样不仅可能会对于大学生自己消费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对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对大学生的社会经济消费行为和其现状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站在消费经济学的角度给在校大学生消费提出了相关社会消费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经济学

一、引言

根据我们项目组对财院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与消费理念比上一辈的人有极大的不同,比起商场购物与电视购物他们更喜欢网路购物,比起老一辈的节俭他们更加奢侈,比起实用的商品他们更喜欢漂亮的商品。他们属于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却逐渐增加,这一现象是否符合经济规律,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观念及其背后的经济学现象,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们对当今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解释并为如何树立正确且理性的大学生消费观提出我们的意见。

二、大学生消费情况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除了大四毕业生共有607个学生,其中有男生212个、女生288个、藏族324个、汉族161个、其他民族15人。本次调研我们一共发放了607个调查问卷,500个为有效的调查问卷。

QQ图片20200508164744.png

经调查发现,3%的财经学院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500元以下,32%的财经学院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500元-1000元,27%的财经学院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1000元-1500元之间,24%的财经学院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1500元-2000元之间,8%的财经学院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在2000元-3000元之间,6%的财经学院学生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大约在3000元以上。其中同学们的游戏娱乐消费主要在游戏娱乐饮食,自我学习消费增值,游戏娱乐,交通通讯等娱乐消费方面。其中游戏饮食娱乐消费在同学们的整体娱乐消费中大约占40%,自我的学习消费增值游戏娱乐消费在整体娱乐消费中大约占10%,游戏饮食娱乐消费在同学们的整体娱乐消费中大约占15%,交通通讯学习消费在整体娱乐消费中大约占5%,交往聚会娱乐消费在同学们的整体娱乐消费中大约占12%,美容美发交往聚会消费在同学们的整体娱乐消费中大约占6%,衣服及其他消费在整体消费中占12%,而不同民族,不同户口的同学在各种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例也不同,这说明如今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学生们开始注重自身的享受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生活环境有一定关联,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我认为造成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随着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其生活与消费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其消费对象与其消费方式逐渐增多,大学生们除了可以通过接触与购买到更多网络商品拥有更多的商品选择,例如现在淘宝与京东极大的方便与丰富了广大同学们的网络购物,使得同学们商品选择变得更多,许多的大学生在选择购买更多的商品时不仅仅只是看到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与质量,更多时候还要看到每一个商品是否美观并且使用起来也是否舒适。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去选择购买更多的商品,因为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其商品的数量与种类越来越多,大家的商品选择更加的多样化。因此许多大学生们在进行商品消费时更加注重自身的生活享受且其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

(二)超前消费的观念

在欧美国家很早就在流行贷款消费,顾名思义当欧美国家的人喜欢一件物品却没有足够的钱去购买这件商品是他们会选择贷款来买这件商品,而这种方式也逐渐在中国大学生之间流行起来,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财经学院有很多同学在使用蚂蚁花呗进行消费,但这种消费方式是有一定的隐患,这种消费方式虽然解决了当前的消费压力,但这个压力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转移到了下一个月,给同学们在未来制造了极大的经济压力,而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同学们超前消费理念使用套路贷使同学们陷入陷阱无法挣脱,所以一定要及时制止,否则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的问题

(一)攀比消费

大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总是选择他人心理特点作为自己的心理参照和标准。在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及其他人际交往中与周围的其他人相比较以求达到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社会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实力不同,个人实际消费水平和能力也就会有所差异和不同。对于经济和家庭环境不是很富裕的普通大学生来说,盲目过度追求和攀比,常常会弄得自己手头拮据甚至入不敷出。为了"牌子"的追求,谈恋爱的"大男子主义",赶上了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消费升级,这些学生不顾财力追求和攀比过度消费和追求,既给大学生家庭经济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又会对普通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身心都造成不良的伤害和影响。

(二)盲目消费

作为普通大学生,应该时刻树立正确的生活消费观念。但由于刚刚才从父母的保护中走出来,大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生活经验也较为匮乏,理财的能力差,开支也没有很好的计划性。衣食住行由于父母一手包办到全部都要依靠自己一手来安排和打理,突如其来的消费观念转变往往让他们措手不及。由于他们的消费往往都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消费,一些普通大学生消费到了月底,常常真的是入不敷出,出现了财政赤字,不得不东娜西姐节衣缩食。特别是一些经济和生活条件较好的普通大学生,经常因无法接受其他消费需要而被迫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的日常生活消费大大幅度剧增。根据我们调查的资料数据显示,有35.9%的普通大学生经常都会很有冲动性的想去购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

(三)从众消费

从众的心理实际上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心理行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中群体消费者在一致性的经济压力下,个体消费者所寻求的一种群体试图有效解决自身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强自身安全感的方法和手段。一些大学虽然有着许多理性认识和思维,也使学生接受了先进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洗礼,但部分高校学生自我认识和能力相对较差、自信心较弱,使得他们在学习和消费时很容易就会发生从众心理行为。有的高校学生虽然家本清贫,可为了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穿上一件国际名牌,省吃俭用一个月甚至才如愿以偿。这种从众心理行为使一些人特别是家境相对贫困的高中学生,负担过重,甚至不堪重负,从而导致了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超前消费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剧增,父母对他们基本上都是有求必应。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严重影响和西方社会享乐主义日益盛行,使得一些中国大学生逐渐养成严重的挥霍时间和浪费的人生观和行为习惯。他们吃的也要高级,穿的也要世界名牌,玩的也要上档次,这已经逐渐成为了许多中国大学生追求的消费目标。他们常常不顾家庭财力的严重限制,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欲望,毫无合理计划性的进行消费,导致手中流动资金所剩无几。然后他们开始走上借贷的这条道路,即使明知道没有了足够的家庭经济和实力可以偿还,仍是一头扎了进去。

四、大学生消费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行为经济学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瘾性经济"

"瘾性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泛指以"瘾"方式获利的隐性商品经济。在其中所催生的各种类型瘾性商品市场中,生产者将其生产成了上瘾品,并且生产者培养了消费者成为了上瘾者和这种传播者——消费者、上瘾者的主要角色就是保证了这种瘾性商品经济的稳定和持久性,而这种传播者角色则是助长瘾性商品经济的产生和蔓延。在隐性商品经济的社会消费体系中对于大学生往往扮演着重要的消费者、上瘾者的重要角色,一旦对某种类型商品产生上瘾就必然会不断的去消费购买这种类型的商品给自己的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生活压力,最常见隐性消费商品之一便是将来的香烟,根据我们调查财院大约有24%的大学生每月要为将来的香烟消费支付一笔零用钱,这些类型的人不仅现在要为将来的香烟消费买单,将来一样要为将来的香烟消费买单。这种类型的瘾性商品消费往往会给将来的大学生们社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压力与社会生活的压力,给同学们社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现在就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类型的瘾性商品消费,避免其消费带给我们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二)早熟型消费

早熟型的消费一般指的是消费阶段比较早熟或者消费超前。早熟型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已经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速度。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财院学生都属于一般低收入甚至可说是一般无法同等收入的人群,然而他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却是较高,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财院的大学生当中有65%的月平均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不包括1000元)有13%的财院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在2000以上,当然我认为大学生主要消费任务应该是生活和学习而非为了赚钱,但我还是认为财院大学生的消费应当严格控制自己的日常消费程度,不让过度的消费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三)沉没成本

沉没消费成本是指已经投入、不可能及时收回的消费成本。在很多大学生日常学习消费行为中,沉没成本可以说是他们最为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性消费行为。很多大学生在日常学习消费过程中,往往都会考虑是否需要自己购买一些关于辅导的书报,报一些专门的培训班等等。但是往往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心理自制力不够强,周围形形色色的一些事和诱惑也比较多,往往就把这些你已经消费过的事情抛诸脑后。但是比如有些培训班去两次就不愿意再去,辅导书报则是翻个两页就不愿意再看了,但这些事所用的时间和成本他们已经付出了,这就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种沉没成本。

对于一个人沉没的成本,我们常常认为有两种比较偏离理性成本决策:第一种,过分地重视一个人沉没的成本,忽视背后收益和机会成本。即人们对于一个已经沉没的成本,即使他再也回不来,也可能会觉得我们应该用所有相关的机会收益和成本去平衡它。第二种,忽略一个人沉没的成本,逐渐减少甚至不断失去对他的关注。所以对于一个人沉没的成本,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成本认识,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他们在这个沉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和降低自己的机会成本和付出。

对于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建议

社会责任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向公众开放和个人营利为首的各种大小酒吧和网吧等娱乐场所,然而许多同学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消费能力,使自己实际消费水平高于自己所能承担的消费水平,盲目消费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该项目旨在让大学生提高自我理财能力,为同学们提出相关建议,从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压力与不良后果。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会有所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可能会溺爱,养成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生活费严重不足依赖父母,常常向父母索要生活费。而有些受到严格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盲目消费,经济状况比较健康。总体来讲,个人学习和生活习惯离不开家庭教育和父母消费观念。

(三)学校教育

很多人认为广大学生的合理消费习惯不够合理并不是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样,而是因为没有人去指导或者教诲他们如何合理的消费,学校相关部门应当能够承担得起这个社会责任,引导广大学生们如何进行正确合理消费,避免因为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而带来的严重后果。或者学校设立了相关的课程向广大学生们大力宣传和灌输合理的消费观念,使广大学生们明白合理消费的能力与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之间的直接关系,养成良好的合理消费习惯。

个人学习

1.拒绝炫耀式消费

虽然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财院的炫耀式消费行为不是很明显,但也有少部分同学会因攀比心理去消费一些超出自身消费能力之外的商品,这应当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同学们应当控制自身的消费欲望合理消费,避免因攀比导致的不必要消费,保持理智坚持理性消费。

2.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我认为造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大学生没有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我们可以将我们的钱根据必须消费与否来按比例划分,比如吃饭是必须的那便可以给它较高的比例而饮料不是必须的那便给它交底单比例。千万要有规划的花钱,不能刚开始几天大吃大喝,后面所有时间啃馒头。

3.养成记账的好习惯

根据我们的调查财院只有极少数同学有记账的习惯。很多同学认为记账并无必要,其实不然,记账是我们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必要之一:可以记住你所用的消费,不清楚时查看历史账单,可以看清自己钱的走向;之二:可以总结该消费该不该花,为未来自己的花费做警醒;之三:可以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所以,我认为记账习惯对于个人来说是很必要的。

六、结束语

总的来看,现如今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还有很多问题,其中的某些问题还在不断变大,但我相信,只要大学生把握好消费的尺度,坚守本分,恰当地处理和面对各种物质诱惑,珍惜父母给予的来之不易的生活费,学校能够更加重视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消费帮助学生们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这些问题便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作为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将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西藏大学财经学院学生米玛 加措 倪嘉伟)


参考文献:

[1] 赵 祯.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9.03.002

[2] 车 磊.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

[3] 熊安国. 大学生自我概念差距与补偿性消费的关系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邓雨佳.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学,2012

[5] 杨春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29-33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