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教育文化

​关于西藏广电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路径分析

2023年05月08日 17:4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根本目的,积极应对网络发展对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求“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意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剖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内在逻辑,梳理任务清单和解决措施,其中核心问题是数据驱动,是供给侧问题,是有关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的问题。其《意见》提出是基于2022年3月中办、国办对出版业提出的五条任务要求,在任务中突出强调了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使之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鼓励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国家文化专网”概念,《意见》要求,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要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广电网络的高度信任,也给西藏广电行业转型升级和切实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出新课题。

一、加强广电网络公共服务升级优化,为西藏实施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

(一)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广电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根基和前提。西藏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地域面积广阔,交通短板问题突出,虽然截至2022年底,西藏自治区提升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46%、99.6%,但大部分地区广电网络建设资源匹配不均衡、不充分,专业技术从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在不间断努力和多项政策扶持下,扎实推进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实施,逐步提高各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不断改善西藏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其次,要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卫星、无线、有线协同覆盖体系,推进对边境小康村、极高海拔集中搬迁点、易地搬迁点等地区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升级优化工程,推动农牧区卫星传输覆盖由“村村通”“户户通”向“舍舍通”升级。再次,借助中国广电在西藏启动5G网络服务,在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新突破,加快西藏广电网络IP化、云化、智能化、融合化进程,加快建成固移融合、云网边端一体化的新型智慧网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文化专网的组网要求,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速重构媒体生态格局。从西藏广电网络行业“触网”以来的表现与发展嬗变,明显表现出对传统模式的相对依赖和媒介融合发展的滞后。结合《西藏广播电视台媒体深度融合内容规划纲要1.0》和《西藏广播电视台媒体深度融合技术规划纲要1.0》,加快开展西藏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内容的平台建设,其中包括重点打造广播电视、珠峰云APP、中国西藏之声网等媒体融合品牌,实现自主可控平台的强力发展和资源聚合,充分运用数智赋能联合西藏文化、旅游等相关资源单位建好西藏文化数据库;因地制宜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逐步建成“有线+5G”的融合发展格局,通过拓展西藏卫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阳光西藏微信公众号、西藏广播电视台抖音、微博等外部平台,共同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积极调动西藏各地区传统文化企业、各类型文化机构协同升级,优化搭建数字文化体验平台,依托西藏文化生产机构为文化数字内容生产提供多网、多终端分发服务,拓宽西藏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物理与网络空间。借助平台服务,提升西藏文化公共服务能力。

二、加强广电网络优质数字化内容供给,为西藏文化的数字化生产提供帮助。

(一)增强高品质文化资源供给。

在适应新的文化需求形势下,广电网络媒体发挥“党媒政网民屏”的属性,肩负着舆论引导、意识形态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职责,是推动文化数字化内容供给的主体力量,也是西藏历史发展与时代变革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拥有大量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涵盖纪录片、电影、综艺节目、新闻报道等多样态的文化类目与体裁。在文化资源的生产与供给中,广电媒体虽在视听节目内容制作与译制中不断发力,如全区藏语广播节目年译制时间超1.5万小时,藏语电视节目年译制时间达0.73万小时,但对区内外不同民族、不同圈层受众的需求依然无法满足,需要在供需关系中及时进行结构调整,一是加强有关涉及历史、文化、民俗、考古、科学、语言等多领域、多维度的高品质内容供给。二是发挥党媒政网的舆论引导力,制作如《珠峰讲堂》等高品质的文化栏目,依托藏学专家的权威发声为相关西藏文化和历史遗存中的诸多问题答疑解惑,做到有效发声与正本清源。三是顺应大众对文化内容再创造和再生产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用户研究,积极调动各级融媒体中心运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以用户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点,完善供需平衡。

(二)拓宽内容生产与传播边界。

西藏文化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在优质的内容生产中,不做“搬运工”,不触“珊瑚礁”,创新开荒符合西藏区情的“试验田”,释放西藏数字文化的发展红利。首先,广电媒体网络是文化资源的承载者与链接者,也是内容生产的头部机构,需加快与西藏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等文化资源机构的合作,拓宽文化数字化的内容生产边界,创新传播形式,实现使西藏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目标。其次,从内容产品创新生产方面,加强特色栏目运营推广,开发上线更多接地气、有新意的新内容,如《国家宝藏》《河西走廊》等文化节目,彰显文化核心旁涉民族、外交、教育、贸易等多样性的时代主题。最后,守好价值底线拓展传播边界,拓宽网络平台传播空间,吸引广大网民参与内容生产传播,使厚重的西藏文化在多元化的网络生态中焕发生机,在守正创新中发挥西藏数字文化价值。

三、加快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西藏文化资源的汇聚共享提供动力。

(一)加强信息聚合与技术引领。

在科技创新牵引下,消融文化与科技要素之间的链接隔阂,构建双向匹配的动态发展空间,将西藏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承和保护。如西藏图书馆借助0CR文字识别技术与人工校对,开展对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工程,目前已完成首批162函、24126叶藏文文献的数字化转换,但在古籍的“藏“与“阅”中仍然存在平台与技术的衔接问题,需要积极探索与西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深度融合。首先,西藏广电需在加快文化科技创新融合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大幅提升“智慧广电”的媒体信息聚合能力和技术引领能力,发挥科技支撑、服务保障和政策引领的带动作用。其次,构建以广、电、报、网、端、微等相互融通的传播矩阵,最大限度聚合基层传播资源,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党建、智慧旅游、民族影视、文明乡村等多方承载,为西藏文化在数字化传播与保护中打造通讯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再次,打造“珠峰云APP”的内容核心汇聚,承载“藏”字号主流媒体强大力量,为西藏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传播与传承保护提供引领力。

(二)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植根人文关怀。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媒介,使文化传播更具保真度。在2022年10月底西藏阿里广播电视台完成高清数字机房建设,实现全频道电视信号由标清向高清转换。2023年1月18日西藏广播电视台三个电视频道也全部实现高清播出。但在西藏其它地区的高清转换率依然较低,需要重点解决电视节目收看中的影像模糊、图像扁平、黑边等相关问题,全面提升观众的视听体验。同时也需要克服所面临的地形环境复杂、自然生态恶劣、居住分散等情况,满足西藏部分地区的党政部门、部队、公安机关及广大农牧民群众收看具有本地特色、高品质文化视听节目的需求。其次,需要逐步完善西藏抵边自然村和行政村的网络传输,提升网络传输容量和有线电视网络高清双向化率,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直播、互动等丰富多彩的视听节目服务,以云视听、云体验为抓手连接西藏本地民众的“指尖”文化感知,实现广电媒体从二维屏幕到立体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高保真度场景应用,提升人文关怀。最后,发挥广电网络与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化和接近性的优势,利用技术推动使文化资源与公众之间形成大屏小屏良性互动,为西藏文化的数字资源全景呈现提供服务。(作者:化睿云,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西藏文化传播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2CXW02)、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招标课题项目《新时代西藏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T-ZB20224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董秀丽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