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仁青岗村:山水田园里的“边境小村”

2018年11月06日 11: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 陈林 楚武干
分享到:    

仁青岗村一角 (1).JPG

打开中国地图,目光向青藏高原游移,在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有一处像膊腕一样向下突出的地方。

这里,就是有“西藏江南”美誉的日喀则市亚东县。从县城出发,继续向南行驶7公里,一路倾听着亚东河的潺潺水声,观看着别具一格的村落乡镇,欣赏着舒心惬意的景致感受着如诗如画的意境,便来到下亚东乡仁青岗村。

站在高处远望仁青岗村,宛如在品味一幅山水田园画,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云雾缭绕恰似人间仙境。走进仁青岗村,最突出的印象莫过于那无边无际的绿色,密密匝匝、高低错落、四季常青,仿佛进入了曲径幽深的公园,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就掩映在那醉人的绿阴里,生活劳作其中的村民就像置身于花园一般。崔嵬的山、游弋的云、密匝的森林、盎然的绿,此情此景,让人流连忘返、称道羡慕。

仁青岗村很小,全村总面积仅579.7平方公里,小到地图上很难找到,人很少,少到全村才547人,仁青岗村又很“大”,因为这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可歌可泣的壮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云上行走,在林中穿梭,在河边牧牛,轮转不息的岁月里,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这就是仁青岗,一个偏僻的边境小山村,一个毫不起眼的山坳里,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像暖流般直抵人心。

仁青岗村一角 (2).JPG

荡气回肠:小小山村的家国情怀

仁青岗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辖仁青岗村、夏日村、多加岗村、阿桑村4个自然村,共有162户547人,是一个边境村。

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一家几代人放牧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在仁青岗村,也有那么一群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几代人扎根祖国边陲,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放牧守边,不仅辛苦,而且危险。

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糌粑,渴了喝泉水。白天,翻山越岭,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晚上,以天为被、地为床,三块石头支口锅,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从1984年起,多吉、巴桑多吉两兄弟开始放牧守边,描述他们的生活,兄弟俩有说不尽的辛酸苦辣。

有一次,下暴雨,在泥泞的山路上,俩人骑摩托车打滑摔倒,摔得头破血流,还差点跌入悬崖,幸亏被一棵大树挡住,才捡回了命。“我们守边的决心不会动摇,没有国,哪有家!”除了放牧,大部分时间,兄弟俩都在重复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插国旗,每到一处便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立于一处,从不间断。

守边是梦想,更是责任。

“放牧守边是我从小的梦想,我要和父辈一样继续坚持下去,守好家、护好国,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25岁格桑旦增脸露青涩,但给人以坚毅和自豪。

年纪轻轻,格桑旦增为什么不走出大山追寻新的生活?那是因为父辈的言传身教,让格桑旦增深深明白放牧守边不是生活,而是责任、使命。从记事起,父亲拉巴顿珠和大伯父米玛次仁就放牧守边,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着40多公里的边境线。每每听到父辈谈论放牧守边的艰险和趣事,格桑旦增就异常兴奋,一颗放牧守边的梦想种子就此埋在他心里。初中毕业,格桑旦增义无反顾跟随父亲放牧守边。如今,放牧守边已经成为格桑旦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军民雨水情深。

位于亚东县的詹娘舍哨所,海拔4655米,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一年中大雪封山期长达7个月,每当大雪封山,哨所官兵就难以吃上蔬菜。

从1982年开始,仁青岗村的德吉、普次和次仁曲珍3位藏族阿妈顶风冒雪、手提肩扛,从海拔2800米走上4600多米的崎岖山路,一次次穿越荒无人烟的雪山,给官兵送去新鲜的蔬菜和渴盼的信件。这一送,就是36年。从青丝到白发,3位阿妈曾无数次来到这里,沿着陡峭的小路攀爬上山,给守哨士兵免费送菜,先后为哨所送菜100多吨,往返里程超过6万公里。

德吉家珍藏了厚厚的几本相册,里面都是哨所战士送给阿妈的照片。300多张青春的面孔,阿妈能一一叫上他们的名字。“虽然我们守在云端天边,但时刻都感受到祖国就在身后、人民就在身边。”哨长马关敬说。

在仁青岗村,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村民个个是守边者,人人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仁青岗村一角 (3).JPG

保护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仁青岗村林业资源丰富,品种众多,分布广泛。在仁青岗村群众看来,这是大自然送给村民的“礼物”。

今年56岁的边巴次仁,是仁青岗村的一名护林员。他日常的工作是在这片森林中穿行,从早上九点至晚上九点,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在行进中他要注意是否有偷猎者的踪迹、排除森林火灾隐患、知悉动植物的情况,同时还要维护森林环境,保护这个“绿色王国”的自然和谐。

见到边巴次仁时,虽已是近花甲之年,但总给人很精神的感觉,略黑的皮肤,利索的身躯,说起话来肺活量十足,或许是身处在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地,所以总能保持着朝气。

和很多人的工作相比,边巴次仁的护林员工作就显得枯燥单调了些,每日巡逻走走看看,排查火灾隐患、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森林环境就行,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要求,可就是这份工作,边巴次仁干得很认真仔细。

带上一个标志性袖标,储备上一些干粮,边巴次仁随时在工作的路上,他告诉记者,每次巡逻有五六个人,来来回回,一天的时间就没了,而进入11月份后,更是实行24小时值班制,无时无刻不在巡逻。“特别是冬季,那边的不丹人会放火烧山,加上气候又干燥,很容易蔓延到咱们这边,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火情。马虎不得,不能掉以轻心,万一哪儿冒起了烟,不及时处理还得了……”边巴次仁说。

不知道情况的,还以为边巴次仁也就平时转悠转悠,走走看看。但事实上,边巴次仁清楚,这份工作一开始,就意味着肩上的责任。用他自己的话解释就是,“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活环境,保护家园,保护下一代。”

或许,正是源于此担当,边巴次仁一干就是26年,并还在继续坚守着。

“现在,我们村里一共有120个护林员,起初,才35个,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并不是因为当护林员有一些补贴,120个护林员不是人人都享有规定的补贴,很多都是自愿的。大家当护林员,都是来自守家护园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我们村连续29年都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仁青岗村党支部书记朗杰介绍。

朗杰说,村里很多家里靠烧柴生活,以前村民乱砍乱伐现象很普遍,都是粗放式采伐,树林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绿色发展成为趋势,经过政府的宣传教育,老百姓观念有了极大转变,放下手中的斧头、锯子等,退出这片森林,这些珍贵的天然林资源被保护了起来。“我们规定三年采伐一次,老百姓很自觉,不是粗放式,而是精细式,只采伐那些苦干败枝。”

回首26年的护林员生涯,边巴次仁说自己每一次穿行,都是一次履职尽责“体检”。记者问工作辛苦吗?他说:“当然辛苦,但看到我们的保护成果越来越大,心里是高兴的。”

现在,全村森林面积达63010亩,灌木林面积22360亩,森林覆盖率达91.41%。                                                         

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哎,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哎,藏族人民再苦哎再苦也有边哎,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哎……”这首民歌,唱出了仁青岗村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

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仁青岗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先是,从山上搬到山下;后来,分到土地,住上了土坯房;再后来,安居工程实施,大家又住上砖石结构的安居房;如今,村道路面已经硬化,沿途一幢幢漂亮的房屋鳞次栉比,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战略、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建设,现在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网,还享受着边民补贴、生态补偿等多项党的惠民利民政策……

“以前银行里每家存钱少得可怜,现在存100多万元的户都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我们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朗杰对全村以后的生活信心满满。

今年50岁的边巴次仁(村里同名群众)在仁青岗村经营花卉已经六七年了。

亚东县由于海拔低,气候好,环境优,盛产各种特色植物资源,七色花正是亚东出产的特色花型。一向对养花情有独钟的边巴次仁对七色花产生了兴趣,打起了七色花的注意。

“七色花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只有在我们这里的土壤才能生长。这是一个有潜力的资源。”边巴次仁说。基于这样的想法,2012年,边巴次仁带了一些花参加日喀则市珠峰文化旅游节,试水市场。“市场反响不错,当时赚了一些!”于是,一条发家致富门路被发现了。

边巴次仁把这个点子告诉乡里,乡里大力支持,专门从集体土地中划了140多平方的面积给边巴次仁养花,租金一年才1000多元。

就这样,边巴次仁的花卉种养就开始了。“养花,不仅美丽环境,而且还有钱赚,一举两得。去年参加珠峰文化旅游节,才一周,我就赚了3万多。”

花卉越做越好,规模越来越大,边巴次仁还从内地引进一批花卉品种,品种也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

如今,早已脱贫并成为全村致富带头人的边巴次仁还成了县里的政协委员。“我想,首先自己要发展,要提升,但是我一个人富并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今年5月,边巴次仁到林芝考察,获益颇多。“我们村和林芝自然环境差不多一样,林芝有很多合作社,我们这边也可以多办一些合作社,比如种核桃、养猪养鸡啥得。通过办合作社,让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仁青岗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4673元,实现连续翻番,群众走上了一条富民之路。

从脱贫致富到奔小康,一个崭新的边境小康示范村雏形已成。可以预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远的明天,他们必将过上更加富足美满的生活。群山之中的那片绿色,也必将更加葱郁。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