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新闻

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牧民摘穷帽兴产业:江雄村的华丽转身

2020年06月29日 07:5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导读:

“你好,我叫旦增罗布……”眼前的青年男子,用略微生涩的普通话介绍自己。同行前往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的路上,他很少说话,当谈起村里情况时,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liuwt06314_s.jpg

在藏北赛马驯养基地,管理员伦珠正在照料刚出生不久的小马。记者 万靖 摄

“你好,我叫旦增罗布……”眼前的青年男子,用略微生涩的普通话介绍自己。同行前往申扎县雄梅镇江雄村的路上,他很少说话,当谈起村里情况时,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旦增罗布,江雄村党支部书记,“85后”的他,为改变江雄村的落后面貌,带领村民种草、卖野葱、开茶馆、搞施工队、建立赛马驯养基地……带领村里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落后的江雄村摇身一变,成为藏北草原小康模范村——

摘穷帽: 昔日低保户成了致富带头人

一头抓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一头抓脱贫难度大、贫困程度深的贫困群体的帮扶工作,推动后进追赶先进——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脱贫工作思路,被旦增罗布活学活用,在江雄村得到了生动展现。

村民央珠没有牲畜和草场,2006年被评为低保户。不思进取的他,虽有一身力气却缺少脱贫致富的勇气,家里的日子始终不见起色。

“对于像央珠这样的村民,党员和村‘两委’必须站出来,伸出手帮一把。”如何让“落后群体”尽快摆脱“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旦增罗布决定从央珠入手,进行教育引导,并用自身经历感化他重拾生活信心。

“之前咱两家的生活状态差不多,2006年,我开了一家茶馆和小旅店,每年收入有1.5万元左右,慢慢地,生活条件有了改善……”旦增罗布跟央珠唠家常,讲自己的经历,“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还有一双能干活的手,生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旦增罗布坚持不懈的引导下,央珠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2009年,央珠借钱买了拖拉机,在村里跑运输。看到央珠的脱贫决心,旦增罗布决定再帮他一把:2011年,他投资同央珠合开了一家茶馆,然后又动员央珠参加了市里组织的挖掘机培训。2014年,央珠买了一台挖掘机,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揽活儿。现在,央珠家的年收入有30万元。

“现在我家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要感谢村支书旦增罗布。”昔日低保户如今成了致富带头人,央珠前后的巨大转变,成为江雄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一个生动案例。

这一切,村里的其他人看在眼里,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热热闹闹地搞起了牧业多种经营。

兴产业: 占全村42%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江雄村一半劳动力以放牧为主,靠天吃饭,人均产出低,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2%,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

“光靠传统牧业,很难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还是得发展产业。”面对传统牧业的踯躅不前,旦增罗布一方面通过典型带动、扶志扶智等方式,增强村民脱贫主动性;一方面因地制宜,把牧业多种经营搞得红红火火,让村民尝到了赚钱的甜头。

“当时,317国道修路,我们承包了3公里的沟渠修建,每人每天有130元的收入,大家伙儿都干劲十足。”为了吸收本村有技术且能吃苦的劳动力,2012年,在申扎县政府的扶持下,旦增罗布组织25人成立了江雄村牧民建筑队,截至目前,牧民建筑队净收入达50余万元。

2013年,旦增罗布带领村民开发村里荒废已久的草场,将2500多亩草场划定为人工种草项目。因人工草场管理精细,饲草料长势良好,同时野葱也生长旺盛,旦增罗布又打起了野葱的主意。通过销售饲草料和野葱,净收入超43万元。

2014年,为了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旦增罗布与村“两委”商议,开设了江雄村合作超市。截至目前,该超市净收入达10余万元。

2015年,在走村入户时,旦增罗布发现村里大多数马都是散养,无人照看,“每年那曲市各地举办赛马节,对优质马的需求量大”。依靠县里的105万元扶持资金,村里购买了30匹种马,又从山南买了2匹公马,成立了藏北赛马驯养基地。

立足优势资源,开展牧业多种经营,江雄村牧民群众的生活光景越来越好。2017年底,江雄村在雄梅镇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

谋振兴:落后的江雄村成为小康模范村

生态是草原最淳朴的风景,发展是乡村最美丽的模样,党员是高原上最鲜红的旗帜。

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上,旦增罗布时刻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带领江雄村“两委”用心用情用力为牧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017年底,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77人全部实现脱贫;2019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90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万元。

如今,江雄村“两委”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无缝”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又建立起了雄梅镇吉琼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江雄村绵羊种畜繁殖项目、牦牛育肥扶贫项目等,确保每年每户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对牧民施工队、人工种草、驯养基地等项目的资金投资及人员扩充力度,确保贫困户不返贫,为本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旦增罗布掷地有声地说。(记者 万靖 张晓明 赵书彬 谢伟 王晓莉 张宇)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