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进武汉援藏工作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武汉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坚持将产业援藏工作落在实处,因地制宜,在山南市乃东区多颇章乡索朗村发展藏贝母示范种植产业,成效显著。相比传统种植业,种植藏贝母每亩地收入多出近10倍,多颇章乡也因此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有效治理等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加强党建引领奠定产业发展基石
2019年,武汉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推行乡村振兴党支部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为抓手,以“整乡推进、整区提升”为目标,指导多颇章乡试点成立乡村振兴党支部,手把手帮助基层成立以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支部书记、分管产业办负责人为支部副书记、乡班子成员和相关产业带头人为支部委员的乡村振兴党支部,设立藏药材种植党小组,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新模式,积极探索“支部引领、基地示范、合作经营、连片发展”工作机制,帮助制定《乡村振兴党支部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党组织统揽全局、覆盖全面、贯彻全方位。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从而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藏贝母是一种优质中药材,但相比其它农作物,种植周期长,见效慢。多颇章乡光照充足,土质特殊,非常适合种植藏贝母。
为了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武汉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广泛动员、大力宣传,2019年组织索朗村农户试种植20亩藏贝母,推广种植成功后,又在2020年追加种植20亩苗子和5亩种子田。
为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武汉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坚持以产业人才培育为抓手,指导乡村振兴党支部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坚持把青年农牧民培养成为党员和藏贝母种植技术员、把党员和技术员培养成为创业能人、把创业能人培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管理人才。持续加大援藏资金支持力度,先后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建成藏贝母种植基地以及防护网、道路、观景台等周边基础设施。同时,不断拓展销售渠道,藏贝母种植前就已经有商家主动上门来预定。通过多措并举,多颇章乡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优质、高效”的贝母种植发展路径,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了新途径。
今年5月,多颇章乡索朗村贝母种植基地到了收获的季节。乃东区多颇章乡索朗村藏贝母田里开满了成片的紫色花朵,这些长势喜人的藏贝母,成了索朗村四组村民丰收的希望。种植户次仁顿珠高兴地说:“我家前年种了0.8亩藏贝母,按照今年的收成来看,大概有3万元左右收入,比种其他的要划算,收入翻了好几番。”
激发村民积极性助力产业行稳致远
在藏贝母种植基地,农户们笑容满面,眼前的藏贝母,既是汗水的结晶,又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举措的有效带动下,经过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和乡村振兴党支部的共同努力,选择实行种植藏贝母这种差异化发展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解放了劳动力,村民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效率的生产活动中。仅藏贝母一项,就直接带动45户200多人增收。村民们多种多收、多劳多得,充分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种植农户们个个肩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干劲。
索朗村村主任巴桑达娃介绍,藏贝母田分配给村里的4组进行种植,共有39户人家,平均每户能分配到约0.5亩,每户收入的90%归种植户所有。
次仁旺堆是索朗村藏贝母种植田的科技特派员,他的工作是指导村民如何种植、灌溉和收获藏贝母。他告诉记者,藏贝母种植收益率高,每亩种子的价格在7000元左右,收入大概在4万元左右,每亩净润3.6万元。他说:“今年的产量远高于预期,今后我们会加大力度去引导村民种植藏贝母,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
“发展藏贝母产业不仅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还能壮大村集体经济。下一步我们会扩大规模种植,做大做强藏贝母产业,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巴桑达娃说。
接下来,武汉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将继续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市援藏工作部署,继续在产业援藏上发力,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共建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家园,助力乃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 朱楠 胡荣国 扎巴旺青 段敏 唐斌 杨小娟)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