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克松社区的华丽转变

2021年06月25日 18:0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记者扎巴旺青 胡荣国 段敏 杨小娟 朱楠
分享到:    

整齐划一的楼房、干净整洁的道路、宽敞平坦的党建文化广场、匠心独运的绿化点缀……走进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的环境映入眼眸,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每天下班,克松社区第一党支部书记边巴次仁都要到社区里转转,和村民聊聊。“我们社区变化可大了,人们的一举一动文明了,人居环境也好了,社区工作开展的越来越好了。”

今年以来,山南市乃东区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政策宣讲为切入点,围绕助力决胜同步小康和推进乡村振兴,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其中,克松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爱国主义研学基地,以志愿服务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乡风文明建设之路。

改变:从事不关己到我要当先进

边巴次仁是土生土长的克松人。他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在他的记忆中,以前,克松社区的村民思想觉悟较低,村里大小事都不愿意参与。“村民对社区工作不关心,缺乏凝聚力,而且酗酒闹事的也多”,边巴次仁说。

这些让群众不满意的事,也让社区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发展,怎么办?克松社区结合实际,从党建入手进行大整顿,推行了文明积分卡制度,对村民遵纪守法、村容村貌改善、家庭和睦程度、社区服务等方面进行测评。对表现优秀者加10分,合格者加5分,不合格者扣5分。“开展这项工作目的是引导群众在参与实践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山南市乃东区委宣传部驻克松村驻村队长郎杰卓嘎说,“通过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切实提高村民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让村民们树立主人翁意识。”

“到年底,分数低的通报批评,分数高的颁奖表扬。谁要是被批评了,脸上也挂不住,都想得奖争先进。”边巴次仁说,“文明积分卡制度内容还包括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等考核内容。”

现在,克松社区不仅没人酗酒闹事,而且村民看到有不文明的现象都会及时制止。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务工期间看到、听到一些有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都会及时向社区两委反映,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

量变:从“等靠要”到我要小康

70多岁拉珠老人是克松村第一个买汽车的人。凭着勤劳的双手和不向命运低头韧劲。他说,奔小康,光靠种地还不行,必须开动脑筋多种经营。

拉珠老人1986年先贷款购买了一辆翻斗车跑起了运输,后来又跑起了客运。如今,拉珠一家年收入达30多万元。他的儿子土多结合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及近几年脱贫攻坚好举措,也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我见证了克松社区的发展。以前很多村民除了在家睡大觉,啥都不想干。现在大家认识到,等靠要只能解决一时,最终还是得自己努力,思想一转变,各方面都有了质的转变。”边巴次仁说,“现在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跑运输,有的从事从事种养殖,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尝到勤劳致富的甜头后,寻找赚钱门路不再难。目前,社区共有29户从事运输行业,拥有大小车辆31辆,运输业年收入达618万元;此外还有商店、茶馆和农家乐等村民自己的产业。村民有了动力,社区多了思路。社区两委经常召开“克松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助有致富愿望的群众扩建粉条加工厂、建设蔬菜种植大棚、兴办养鸡场、加工青储饲料,积极推动村集体多种经营的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社区累计成立了1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作物土地流转85.3亩, 18户村民按每亩3000元的租金当起了“老板”。

2020年,克松社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308元元,约为1978年的111倍,集体经济收入达35万元。其中,克松社区居委会党员队伍中,致富能手就有52人,占党员总数的30.9%。村民们的收入和幸福感节节攀升。

质变:从鼓钱袋到我要富脑袋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动力。“钱袋”鼓起来了,“脑袋”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行,如今的克松社区的老百姓,开始注重精神文化追求。

克松社区是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是克松人最为珍视的资源,而山南市乃东区委宣传部具有丰富的宣传手段,资源和平台的最佳结合,让双方一拍即合,在山南市乃东区率先推出爱国主义红色研学基地。红色研学基地主要包括“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基因”“参观三大主题陈列馆,悟初心”“ 观看经典话剧《农奴泪》”“穿军装忆初心”等体验内容。

“上世纪五十年代,克松人翻身做了主人”, 今年73岁的社区居民巴桑老人说,“70年后的今天,克松人富起来了,但我们铭记历史,现在推出爱国主义红色研学基地,能让我们始终不忘惠从何来,恩在何处。”

设立基地的最初目的是对社区居民进行红色教育,坚定社区居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没想到,如今的爱国主义红色研学基地已经成为山南市乃东区网红打卡点。现在,克松社区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近3万余人次左右。参观高峰时期,一天内就会有15个左右的参观团,而且参观人员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推进,克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了5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系列主题活动、义诊进社区等活动,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60岁的村民格桑多吉说:“医生到社区义诊,免费给我们量量血压、检查检查身体,真挺好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截止目前,克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计开展10余次理论宣讲、文艺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约1.3人次参加活动,受益群众约达5万余人次。

近年来,克松社区从过去到现在“我要当先进”“我要奔小康”“我要富脑袋”的转变,说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这个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精神面貌起到了巨大作用。

克松社区的华丽转变是山南市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山南市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是山南市众多乡村、社区发展的一个变化。


责任编辑:扎巴旺青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