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朗县金东乡巴龙村集体养牛场不时传出牛叫声。65岁的洛桑正在给180头牛喂饲料、添水。“考虑到我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村集体让我专门给牛喂饲料,现在不用出村每月还能有固定收入,以前想都不敢想。”洛桑是巴龙村的脱贫户,依靠村里的养牛产业,他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巴龙村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小山村,2021年,巴龙村从上级部门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94万元,村集体出资60万元,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购进125头本地黄牛,为改良黄牛品种,引进2头娟姗和西门塔尔牛,买饲料、建牛棚,全体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共同参与,走上了村集体经济养牛致富道路。
巴龙村空气好,草场面积多,青草丰茂,适合养牛。“2022年,养牛场产值预计能达到50万元,收益的60%将用于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年底存栏量达到200头,另外的40%收益将用于村里分红、美丽乡村建设等。”巴龙村党支部书记嘎玛介绍说。
穷山沟养牛产业火起来,带动脱贫户劳动、增收。“我们聘用村里的脱贫户作为管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投放饲料、清理牛圈,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月工资可以拿到2500元。同时,发动全村群众到草场割草,这活大家都能干,能减轻养殖成本,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巴龙村村委会主任伦珠加措说。
考虑到巴龙村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巴龙村“两委”计划在养牛产业上进行长远打算,引导群众发展育肥牛产业,待母牛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村里将组织群众进行养牛知识培训,群众掌握养牛技术后,可以参与饲养。村集体将对新产牛崽进行收购和转卖,不仅能让群众增收,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此外,为打造科学养牛“梦工厂”,村“两委”与党员、养殖大户等反复商议,派人前往山南等地“取经”,虚心向养殖户请教,不断改进养殖方法,掌握牛饲料的最佳配比、常见病预防等,逐步实现黄牛产业链条延伸至从只卖牦牛、犏牛到以娟姗牛为种牛的改良黄牛及奶制品销售的多渠道转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近年来,金东乡坚持以党组织引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不断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形成以牧为主、以农为辅、以旅为新的特色产业布局。
下一步,金东乡将以市、县相关发展思路为指引,坚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推广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养殖,认真研究谋划“一村一策、一户一办法”,抢抓历史机遇,描绘“一轴四区两中心”发展蓝图,大力发展牦牛养殖、育黄牛和辣椒种植等产业,持续巩固和拓展帮玛村羊毛加工、松木材村黄牛集体养殖、来义村产业发展等村集体经济,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起步难、经营难、组织难问题,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开花”产业布局,跑出发展“加速度”,实现发展特色产业助推群众增收致富。(记者 张猛 王珊 谢筱纯 通讯员 代星东)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