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山南市雅江两岸迎来深秋初雪,室外虽寒意阵阵,但位于桑日县桑日镇塔木村的帕竹庄园酿酒工厂里,却是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工人们正通过反复压榨将葡萄的果汁和果肉分离,紫红色的液体通过管道被输送到发酵罐中,整个车间果香四溢。
“我们生产基地的葡萄今年又实现了大丰收,眼下,鲜果基本采摘完毕,正抓紧时间酿造葡萄酒。”桑日县帕竹荣顺(净土)庄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帕竹公司)负责人罗明禄告诉记者。
桑日县平均海拔3600米,沿雅江两岸气候温和、光照强、滩地广,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富含有机质,具备规模化发展葡萄产业的基本条件。桑日县积极引进帕竹公司,经过多年试种,于2014年培育出适应超高海拔种植的葡萄品种——“超高海拔A”。该品种从表皮到果肉均呈紫红色,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红心葡萄品种,其花青素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普通产区葡萄的数倍。
近年来,依托湖南援藏资金、技术等支持,桑日县把葡萄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拳头产业,在雅江沿岸的塔木村、洛村、卓吉村及霍布塘搬迁点等地布设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优质有机葡萄种植,种植总面积从2011年的15亩扩大到现在的1万亩。2021年,基地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其优质品种“超高海拔A”将申请收录国家种子库。
葡萄鲜果种植只是桑日县葡萄产业中的基础环节,为了打通产业链、提升产业质效,当地把目标瞄向附加值更高、产品力更强的葡萄酒酿造上。
一般而言,为了保证葡萄酒品质,葡萄亩产须控制在700公斤以下。桑日葡萄基地更是把葡萄亩产控制在400—500公斤,如此严苛的标准,使得桑日出产的葡萄酒品质非常高。
如今,小小的葡萄不仅成为桑日县的一张名片,更成为当地兴农富农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桑日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从栽培规范化、品种区域化到管理标准化,由帕竹公司全程介入,在扩大市场、带动增收的同时有力推动葡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6年至2022年,基地葡萄产量累计达到590吨,仅2021年,就带动当地500余名农牧民群众实现增收291.7万元。今年,预计葡萄总产量能达到350吨,葡萄酒产量达到150吨。
塔木村村民央金措姆是基地的一名老员工,从浇水、修理、绑枝,再到采摘以及葡萄酒销售,她不仅见证了葡萄基地的发展壮大,更是在湖南援藏农业技术干部的帮助下,从一个葡萄种植“门外汉”,成长为有名的葡萄种植能手。
“我和妹妹在基地务工已经5年了,在这儿干活离家近,每月有固定工资,加上提成,月收入能达到6000元,我非常知足。”央金措姆如是说。
家住桑日县绒乡卓吉村的丹增曲珍,是一名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她通过线上招聘来到帕竹公司上班,主要负责产品推广与销售,她对这里的工作也同样满意:“农业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几年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力度非常大,发展高原葡萄产业前景很好,我觉得我们的产品非常有发展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桑日县万亩葡萄基地的发展历程,正是高原人民以勤劳和智慧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当地葡萄产业稳健发展,未来可期。(通讯员 李利改 洛桑贡布 记者 刘枫)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