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全景。记者 袁海霞 摄
图为波罗古泽木刻技艺非遗传承人泽培在雕刻。记者 袁海霞 摄
6月,从拉萨市曲水县城出发,沿着乡道驱车一路往北,沿途农田阡陌纵横,远处的树林中不时掠过野生动物的踪影。走进曲水县曲甫村,放眼望去,一排排路灯整齐划一,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庭院,公共厕所、排水渠、晒麦场、健身器材等设施齐全。村口的广场上,不少老人聚在一起晒太阳,聊着家常,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这是我区和美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认真学习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农牧区“六改”和乡村“四化”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改善乡村面貌,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发展。如今,一幅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建设画卷在高原大地铺展开来。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改善乡村面貌,曲水县统筹资金3993.61万元,实施了曲甫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及地下管网改造等,经过7个月的建设,曲甫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之前的土路变成水泥路,下水道都进行了改造,还安装了新的路灯,夜间出行更方便了,我们都很爱惜现在的环境。”曲甫村村民克珠说。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牧业村庄,曲甫村家家户户都饲养牲畜。过去,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大多数村民都会在自家房前屋后搭建畜舍,导致人畜混居、粪便和饲草乱堆乱放。近年来,曲甫村积极响应上级部署要求,逐户摸排、宣传政策,分类施策、精准推进人畜分离工作。截至目前,曲甫村已全部完成人畜分离,共计完成人畜分离461户,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在人畜分离政策补贴基础上,我们自己出一部分资金,修建独立的牛圈,人畜通道分离,院子干净,环境更好了。”曲甫村村民巴桑说。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我区新建高原和美乡村300个,人畜分离4.3万户,户厕改造2.4万座。
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要人民生活富足,更要满足精神生活。为此,我区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举办“村晚”、广场舞、艺术节庆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幸福指数。
2025年藏历新年期间,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村民的欢声笑语在澎波河谷回荡,一场“新春走基层”暨藏历新年林周“村晚”活动让群众的节日生活热闹了起来。
活动中,林周县春堆乡卡东村文艺队带来的《阿谐》舞拉开演出序幕。动听的歌声、轻快的舞步,将传统民间歌舞的文化艺术画卷徐徐展开,展现千百年来藏族人民朴素的劳动精神,彰显了民间文化艺术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我区知名歌手、小品演员以及林周县村级文艺队带来的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欢呼与掌声。
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演出现场成为欢乐的海洋,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传递出乡村振兴的蓬勃气象。这台“村晚”不仅点亮藏历新年的“仪式感”,更描绘出一幅和美乡村的新图景。
近年来,我区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藏历新年”“雪顿节”等传统节日庆典,丰富多彩的藏戏、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以及定期举办的“书香西藏”阅读活动,都在使西藏的乡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增强。
特色产业持续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为了让群众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昌都市洛隆县白达乡白托村积极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打造集特色民宿、田园营地、农特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格局,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新兴产业。
同时,当地积极探索构建“一人带一户、一户带多户、一点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发展格局,发展“小而精”的庭院经济模式,主动争取资金购买经济林苗木,通过免费提供树苗、肥料等形式,鼓励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植车厘子、苹果、梨子等经济林木;进一步盘活20座蔬菜大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为群众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近年来,当地带动群众就近就便就业,累计带动全村农牧民群众增收110余万元。
如今,我区各地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墨脱县,“稻渔”和“有机”齐发力,在提高水稻产品产值和附加值的同时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林芝市鲁朗小镇,当地群众探索出“生态旅游+民俗体验+电商平台”的融合发展路径……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区全力推动高原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建设高原和美乡村1000个,广大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乡村治理更加有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