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首页新闻列表

从守土戍边到兴边富民,边关处处展新颜

2025年08月21日 09: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宇
分享到: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强边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西藏工作的“四件大事”之一,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放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紧扣“强边”主题,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边境地区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基石:

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2017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在西藏引起巨大轰动——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

总书记在信中高度评价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并深情嘱咐道,“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半个多世纪前,“三人乡”曾是玉麦乡的代称。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年只住着一户3人。每年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期,让这里成为隔绝外界的“高原孤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的嘱托,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边境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持续加大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批边境小康村陆续建成,主电网已延伸到全部边境乡镇,一线乡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通宽带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100%,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边贸物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为边境发展注入动力;

扎实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边境村庄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类产业蓬勃发展,确保了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民幸福;

教育医疗条件显著提高,边境地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义务教育巩固率超95%;

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建成投运,14个传统边贸点恢复开放,西藏本地产品陆续走出国门,高水平开放取得积极成效;

……

如今的玉麦乡,一座座藏式小楼掩映在群山峻岭间,宁静祥和;干净整洁的硬化村道向四处延伸,数十户崭新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妇女们身着民族服饰,笑声朗朗地走过村道,与乡小学传来的琅琅书声交织成悦耳的乐曲。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从人迹罕至到路通万家、从贫穷落后到步入小康,发展到如今67户、250余人,下辖两个行政村的“小康乡”。老乡长桑杰曲巴当年的守边之志,早已传递到孙辈巴桑卓嘎、索朗顿珠、巴拉手中,新一代玉麦人用坚守诠释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赤子情怀。

玉麦乡的蜕变,是西藏边境一线守边固防的生动缩影。放眼全区,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屏障,在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亚东县下亚东乡阿桑村等边境村,屋顶上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样的景象,在雪域高原边境村镇随处可见。

广大守边群众初心如磐,始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村村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边”的观念,一座守土卫国的坚强堡垒已然筑牢。

引擎:

激活边境发展动能

“边境兴则边疆兴”,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边疆治理的深刻逻辑。边境不仅是国家领土主权意义上的地理屏障,更应该是展示国家发展成就的窗口、边疆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热土。

溯着象泉河的轨迹而行,700余年历史的古格文明发祥地孕育着厚重的历史气息。依山而建的窑洞、碉楼、王宫、庙宇等组成的巨大古格王国城堡遗址,蔚为壮观,方圆数十公里内环绕着的土林,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富集地。依托古格王国遗址这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托林村扎布让组通过提供旅游服务、住宿、餐饮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活跃边境县域旅游消费市场,推动旅游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

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驱动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在边疆地区,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是治国安邦的战略支点,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在雪域高原漫长边境线上,依靠“兴产”而富起来的,不仅只有扎布让——

日喀则市岗巴县岗巴镇吉汝村立足当地传统,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创办同心固边养羊专业合作社,实现放牧守边两不误,带动全村大发“羊”财,每年分红在30万元以上;

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群山叠翠、云遮雾绕,特别适合种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这座小山村仅靠茶产业一项就实现年产值过千万元,群众“留下来”的信心更足、守边的意志更强;

错那市浪坡乡肖村以党建引领,采取“党建引领—产业增益—助民增收”模式,探索挖掘“东章瀑布、杜鹃花海”等旅游资源,不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通过发展边境特色产业,各族群众彻底告别了贫穷和落后,实现了守边与致富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西藏21个边境县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强边兴边富民取得新突破。从守边固防到兴边富民的历史性转变,使一条条边境线正在蜕变为产业发展线、民生幸福线。

“希望你们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的期盼,也同样激励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建设美丽幸福新边疆。

核心:

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富民才能强边,强边更能富民。走进米林市米林镇雪卡村红太阳科技示范家庭农场,一株株白肉灵芝好似一个个伞盖,在种植大棚里茁壮生长,洁白饱满的菌盖泛着玉石般的光泽。经过数年耕耘,家庭农场逐渐走上正轨,成为远近闻名的白肉灵芝种植基地,年产量数万斤、产值逾千万元。依托这一产业,农场积极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务工就业,带动增收400余万元、分红100余万元;2019年至今,辐射周边4个乡镇、1000余人投入种植经营,通过收购灵芝帮助农户增收700万元。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西藏边境地区并不少见,过去单一依靠放牧、收入微薄的守边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参与特色农牧产业种植、养殖以及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便稳定增收。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边疆地区发展,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让边疆各族群众幸福安康、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心愿。

实现这一心愿,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立足边境地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林芝市察隅县的猕猴桃产业,日喀则市岗巴县的岗巴羊养殖,阿里地区普兰县、日喀则市吉隆县的边境贸易等,既增加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收入,也增强了大家守边的凝聚力、向心力,真正实现“留得下、守得住”。

日喀则市定日县绒辖乡陈塘村村民潘多动情地说:“现在村里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和满足感越来越高,守边固边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了。”

事实证明,只有让群众富了口袋、稳了心窝,才能更好地扎根边境、更坚定地守护国土。

西藏的兴边富民实践深刻诠释了“发展是最大的凝聚力”这一真理——当边境群众都住上安全舒适的藏式新房,当牧民群众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当特色产业让家家户户有了稳定收入,守边固防就从责任义务升华为情感认同。

回首来时路,一甲子的实践证明,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

近日,自治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对“强边”大事再次作出安排部署。展望未来,西藏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370多万西藏各族儿女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满怀信心、鼓足干劲,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用忠诚书写固边兴边富民新篇章。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