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下乡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拓宽农牧民投资渠道,提高农牧民储蓄意识和收入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行阿里地区中心支行通过组织“国债下乡”专班队,利用各种节假日以及周末等业余时间,面对面宣讲国债知识、推送双语国债小知识视频等多种举措宣传国债,努力打开阿里农牧区国债市场。截止2023年7月底,销售乡村国债294.07万元,同比增长100%,弥补了乡镇国债销售空白局面,初见成效。但是阿里农牧区国债销售仍然处于低位运行,全面培育边远农牧区国债市场,提升农牧民投资理财意识仍然任重道远。
一、存在的问题
(一)承销机构网点少,农牧民投资者购买渠道受限。一是目前阿里地区所有承销机构中只有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了销售网点,由于农牧民居住广、散,季节流动性强且部分农牧区交通不便等因素,国债销售信息滞后或赶到销售网点已售罄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国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二是阿里底边搬迁个别乡镇配套项目滞后,销售网点缺乏(比如,楚鲁松杰乡),有意购买国债的农牧民需驱车半天以上才能到销售网点,由于承销机构销售网点少、距离远等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农牧民投资者的需求。
(二)宣传效果不理想,农牧民国债知识了解程度低。一是受地域影响,存在宣传空白点乡、村。因阿里多数乡、村坐落于离主城区较远的边境且道路多为山路,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限制,国债宣传触角未能真正延伸到边远乡镇。二是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有限。多数农牧民群众未受过教育或文化程度为小学水平,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的双语国债知识,不能完全吸收或根本不懂的农牧民居多,点对点、面对面的宣传效果虽更佳但难以完全实现。三是承销机构宣传积极性不高。由于国债销售时间固定且承销机构唯一,无销售考核竞争压力,县域以下承销机构因人行考评无法触及,仅靠其自觉宣传效果可见一斑。
(三)国债品种单一化,限制了农牧民的资金流动性。农牧民的日常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销售季节性农产品和牛羊肉的收入,其二是国家发放的诸如草场、边境等各种补贴资金。具有流动性强、收入不稳定等特点,而目前发行的国债只有三年期和五年期,期限较长,品种相对单一,除非有一定的结余沉淀资金,否则再安全也无法满足农牧民投资者实时的流动资金需求,因此更倾向于相对灵活且收益更高的商行理财产品。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承销机制,拓宽农牧民群众理财渠道。一是优化国债承销政策,吸引或鼓励承销机构增设更多销售网点,推进抵边搬迁乡镇配套基础项目建设,填补金融服务网点空白乡村。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国债销售日实行“流动金融服务”,把国债送到农牧民家门口,实现家门口投资国债,让农牧民也能享受到足不出户的理财服务。
(二)探索宣传方式,提高国债在农牧区影响力。一是增加宣传主体,把乡、镇、村干部、驻村队也纳入国债宣传主体当中,既可以省去金融机构专门去偏远乡村宣传国债的成本,又可以让村民及时获取国债销售信息,增加国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二是因地制宜制作当地方言版的国债宣传视频,把接地气的国债知识传扬在各乡、各村、各街道的犄角旮旯,增强国债亲和力,增加农牧民对国债的好感。
(三)完善国债品种,增加农牧民投资者吸引力。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发展不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亦是天差地别,即使同在西藏,城镇和农牧区的生活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培育农牧区国债市场,发挥国债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必须多样化设计国债品种,比如,设计乡村振兴类国债品种,发行期限为6个月、1年的短期国债,利率较高且购买对象只能为农牧民的相对灵活的国债产品,以此来吸引更多农牧民投资者,增强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