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讯(记者 次吉)随着网络普及化,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会阅历少,网络安全意识差和对不良信息识别判断能力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做违法犯罪的事情。近日,日喀则就有一名未成年被诈骗8万余元。
5月12日,9岁的边某(化名)在奶奶桑某(化名)的陪同下来到日喀则市反诈骗中心报案称,其被网络诈骗8万余元。
经民警查实,5月11日,边某使用奶奶桑某的手机下载了一款APP,在该APP内一名用户关注了边某并向边某发送了私信,边某与对方私聊期间,对方要求边某删除该APP并添加微信,边某便使用奶奶桑某的微信添加了对方提供的微信。
在微信聊天期间,对方向边某发送了一张名片,该名片显示信息为一名区外民警。对方称边某是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涉嫌违法,并向边某发送了一个网络链接要求边某下载某APP。对方的说辞让边某感到非常害怕,来不及多想,边某便下载了该APP,并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随即手机被对方控制。
手机被控制期间,对方远程操控打开了边某奶奶桑某的微信、支付宝、银行APP等软件,并要求边某输入支付密码。边某输入支付密码之后,又按照对方的指示将微信、支付宝中的零钱(余额)提现到奶奶桑某的银行卡,期间边某也看到对方远程操控手机在获取验证码。
5月12日,桑某发现名下银行账户中的钱,被分20次划走,询问边某才得知被骗,便立即带边某到反诈中心报案。
日喀则市反诈骗中心民警介绍,电信网络诈骗花样百出,诈骗分子利用未成年人防范意识薄弱的特点,将“黑手”伸向他们,进行网络诈骗。在此次案件中,诈骗分子冒充警察以威胁、恐吓的文字内容,诱骗未成年人进行转账,这种新型诈骗手段无疑对未成年人成长有极恶劣的影响。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不应被诈骗分子伤害利用,希望家长多多关心孩子的日常动态,常态化正向沟通、交流、引导,避免孩子和家庭陷入此类骗局中。
日喀则市反诈骗中心在此提醒:青少年们要做到不轻信任何宣传收费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不轻信网络上所谓“无门槛”“高收益”的兼职广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职皆是骗局;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家长要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多培养课外兴趣,可以陪同孩子上网,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使用的电子产品进行检查;不建议家长把各类支付密码告诉孩子。家长也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以免孩子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家长们可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隐私,不要暴露自己独自在家的信息,不要在网络平台上随意定位,遇到类似诈骗的情况及时向父母求助,或拨打110进行核实等。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