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高路
亚运会板球比赛现场 图源 潮新闻
要说亚运会的冷门项目,板球恐怕得归入其中。
9月19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迎来首个比赛日,板球项目预赛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正式开打。板球虽冷,但现场观众的氛围一点不冷。有观众专程带着孩子来看球,还有观众从大连飞来看比赛。
现场气氛体现了东道主的热情好客,也体现了包容开放的精神。
板球在国内是不少人感到陌生的小众运动,但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冷门,尤其在亚洲,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更是世界级板球强国。
亚运会是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这恰恰体现了运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不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无论来自哪里的运动员,不管是什么比赛,拼搏精神是没有差别的,为拼搏精神加油,为友谊干杯,也是没有差别的。运动员们站在亚运的舞台上,都值得我们为他们加油喝彩。
因为路途遥远,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观众到场为自己的运动健儿加油,这个时候,东道主的观众就应该站出来不吝掌声,为他们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热情好客、开放包容同样也是运动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赛场上的拼搏与场下观众的热情一起构成了亚运会最动人的画面。
对于许多普通市民来说,感受亚运氛围、参与亚运盛会,观看这样一场“冷门”项目比赛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如果事先做做功课,你会发现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能从中收获一份感观享受和体育精神。
希望有更多的观众关注那些冷门项目,积极参与进去,用热情点燃现场,以实际行动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格局。
中国蓝新闻记者 虞婷
2023-09-20 14:49:11
浏览量7646
两支火炬,轻轻碰触,温暖且有力。
数秒之后,“薪火”传递,一棒接一棒。
接火,起跑,追光。9月8日,这一支名为“薪火”、意在“相传”的亚运火炬,从杭州出发,依次跑过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丽水、金华和衢州。今天,它再次回到杭州,完成了最后一站传递。
作为亚运精神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炬传递一直被视为传播主办城市办会理念、文化特色及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途径,为历届亚运会所传承。
时隔33年,神圣的亚运之火,再次亲吻了之江大地。12天,2022名火炬手,跨越山海而来。跃动的“薪火”,所到之处,荣耀和梦想交织,热烈和力量涌动。这一刻,支支“薪火”,手手“相传”了什么?
接火,汇聚凡人微光。2022名火炬手,来自国内外、涵盖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4岁。火炬手陈立群,过去7年里,奔波在黔东南崇山峻岭间,让一所所山区学校悄然蜕变。跑完这一棒,他把火炬照片发给了千里之外的学生们,他说“想把火炬精神带到他们身边。”火炬手崔译文,曾为保护同学身中8刀。接完这一棒,她说,“希望通过火炬,传递更多的信念和勇气。”是的,这样的温暖太多了。还有照顾1000余名孤儿的“最美妈妈”徐红霞、20年保持零投诉零事故的“最美公交司机”周国花,还有各行各业的榜样模范、世界冠军等等……在这条名为“人生”的跑道上,每一个人,都在奋力起身,点燃逐梦的星火。
起跑,跃动城市之美。“薪火”传递,既是一次文明之火的精彩传递,也是一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别样展示。12天,我们高擎“薪火”,用脚步丈量之江大地,串起了一道道风景线。在杭州,“锦绣繁华新天堂线”,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城市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潮涌向前;在嘉兴,“红船领航筑梦未来”,彰显了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的城市文化内涵;在丽水,“秀山丽水,青年之城”,用一条跑道绘出了当地“红绿金”融合协调发展新图景;在台州,“和合台州 活力城市”,山海水城的底蕴和现代风貌,徐徐呈现……11座城市,每一条火炬传递线路,都各具特色,饱含诚意,一砖一瓦都是故事。“薪火”相传,传递的是“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壮志,展示的是亚运之城的活力。在这条名为“发展”的跑道上,每一座城市,都在奋力起跑,展现蓬勃的风姿。
追光,照亮时代精神。从33年前的北京,到13年前的广州,再到今天的杭州,亚运之火移师之江大地,亚运火种薪火相传。今天,这支730毫米高、1200克重、造型自下而上 “生长”的火炬,带着第一次就地采集火种、第一次采用“方形桶身”的独属仪式感,以器传礼,将中华5000年文明的光辉再次闪耀,点亮新时代亚运之光。心心相融,@未来。这一簇来自五千年前的文明之火,传递的是团结,是友谊,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近了近了,再过三天,9月23日,这一簇穿越时光的文明之火,就将凝聚团结进取的精神力量,化身“数字之火”,在杭州亚运会主会场“大莲花”,点燃更多更大的梦想。翘首以盼,我们也必将见证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感受一座城与一场体育盛会的双向奔赴,收获一个硕果累累、熠熠生辉的秋分时节。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