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新闻联播):“三夏”生产既关系夏粮丰收归仓,又决定秋粮生产基础,各级气象部门提早部署,通过加密观测频次、强化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以更实、更细的气象服务和科技支撑,保障“三夏”生产。
农时不等人,日前,在河北省望都县邱庄村,无人机光束照亮了整块麦田,根据气象部门多频次的雨情信息提示,农民连夜抢收小麦。
夏收紧连着夏种,在江苏淮安,当地气象部门针对水稻插秧期推出了“分时分区”预报,引入湿度遥感监测技术,护航夏种生产。
在山东省气候中心记者看到,依托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气象部门能够精确勾勒出粮食作物的种植边界,并定期制作省市县三级作物长势、农田墒情和农业气象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及时为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夏”期间,也是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的关键时期。迁飞昆虫飞行高度一般在500米至2000米,属于天气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提升了生物回波的自动识别精度,可清晰、动态地捕捉昆虫的迁飞全过程。为农业绿色发展、病虫害高效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三夏”时节,气象科技护航、多部门协同,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