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普兰县普兰镇仁贡村村民在新居里浇花。 记者 温凯 摄
普兰县普兰镇仁贡村孔雀施工队的机械车辆在施工,当地群众在普兰县普兰镇施工队务工,一天可增收230元。记者 温凯 摄
普兰县普兰镇仁贡村阿岗组群众从过去山沟沟里的土坯房,搬到了今天独栋独院的别墅式新居,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 温凯 摄
尼玛顿珠在卡点上执勤。 记者 永青 摄
古格王国遗址景区观光车司机央培在专心致志地驾驶观光车,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记者 永青 摄
次仁多杰夫妇在整理家庭旅馆的床铺,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 记者 达珍 摄
航拍普兰县普兰镇科迦村斜尔瓦组。 记者 洛桑旦增 摄
今年初,从距离日土县城400公里、海拔4900米的阿汝村旧址,来到距离县城和狮泉河镇分别仅有50公里的甲岗村搬迁安置点,住上独栋独院、通水通电、总面积达到150平方米的别墅式新居,扎西次仁的生活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
“现在家里用上了各种家电,喝的自来水格外甜,晚上睡觉也特别香。”扎西次仁乐呵呵地说,“感谢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条件,我一定要努力发展生产、守好国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扎西次仁生活的巨变,是阿里地区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工作的一个缩影。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全地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落实地委“12114”工作思路,紧扣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这条主线,紧盯基础设施提升、民生改善、产业兴边等七大工程27项工作举措,以稳边固边急需、边民群众急盼为切入点,突出重点领域、重要方向、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像扎西次仁一样的边境一线群众,沐浴着党的光辉,自豪地挺直了身为中国人的脊梁与胸膛,步入了富足安康的新生活。
此生无悔戍边人
孔雀河一路向南,在淌过平坦丰美的普兰盆地后,两岸山势骤然变得高耸起来,河水夹带着咆哮的浪花,从位于普兰镇科迦村斜尔瓦组境内的9号界碑处奔涌而过,冲向了邻国尼泊尔。
尼玛顿珠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斜尔瓦组。从记事开始,身为民兵的父亲边巴次仁就隔三差五地挥别母亲和自己,独自一人走出家门,前往边境线上巡逻。
“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讲,这里是中国的边境第一线,我们一定要为祖国守好国门,看好国土。”尼玛顿珠说,“将来父亲老了,守边的责任就交给我了;我老了之后,这个责任就要传给我的孩子,然后一直这样传下去。”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长大的尼玛顿珠,从18岁起就参加了村里的民兵队,在科迦村边境线上和重要卡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尼玛顿珠告诉记者,斜尔瓦组往上翻过一座山就是中尼边境线,他们每次都要在两座界碑之间来回走上4个多小时,才算完成一次巡逻。此外,村里还有几处通外卡点,也需要民兵常年驻守。
一晃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尼玛顿珠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看着父亲离家的背影而略显懵懂的少年了,他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还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负责人,管理着全村20多名民兵,成为父亲希望他成为的男人。
我为祖国守边防,祖国助我奔小康。
2019年,科迦村启动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尼玛顿珠一家5口人享受到了国家补助总计25万元,加上自筹资金,住进了今天250平方米的独家独院的别墅式新居。勤快的尼玛顿珠还自费3万元,在屋前盖了一个30平方米、连瓷砖都是从拉萨运来的舒适暖廊,里面种满了花草,养了一只可爱的泰迪犬。
平日里,尼玛顿珠一家享受着全年总计3万余元的各种国家政策性补助,作为科迦村团支部书记的他每年有1.8万元的工资,还买了一辆东风车在科迦村经合组织里跑运输,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妻子在普兰县仁贡村当乡村专干,也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去年,尼玛顿珠又买了一辆越野车,全家人出行更加方便了,真正过上了有车有房、不输城里人的小康生活。
而尼玛顿珠的妹妹米久拉姆,则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三,都享受着国家的“三包”政策,家里没有出过一分钱学费。高中时,米久拉姆走出了大山,走进沿海发达地区求学,见识了世间的辽阔与繁华。
“要不是祖国给了我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可能我现在还在山上放羊呢。”活泼的米久拉姆笑嘻嘻地说道。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边境地区建设,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帮助边境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这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莫大的激励,现在大家都知道,只有祖国繁荣昌盛,才能带来个人幸福安康。”尼玛顿珠由衷地感慨道。
对于尼玛顿珠和千千万万的边境一线老百姓来说,生在边境线、身为戍边人,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更是一种幸运—幸运的是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幸运的是恰逢这个伟大的时代。
他们的幸运,如同尼玛顿珠暖廊里的芍药一般,花开正艳。
吃上可口“旅游饭”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在距离今天札达县城10余公里的象泉河畔建立起了古格王国。灿烂了700多年的古格文明,在西藏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悠久历史和神秘传说让人心向往之。
坐落于古格王国遗址脚下的札达县托林镇托林居委会札布让组,依托这一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延伸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链,充分活跃县域旅游消费市场,真正实现了用旅游富民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次仁多杰便是札布让组里依靠开办家庭旅馆走上致富之路的先行者。步入他的家里,只见院内干净整洁,各种鲜花争奇斗艳,柜子上摆满了他与游客们的合影,21张铺设整齐的床位,正静静地等待着远方贵宾的到来。
次仁多杰介绍,虽然自己是村里较早开办家庭旅馆的人,但过去的老房子只有两间房、12张床位,加上水电不通、设施不齐,住客时常抱怨连连,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入住,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收入。
直到依靠河北援藏资金的投入,全家住进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子之后,次仁多杰的生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家现在有3间房21张床位,不仅通电通水,独立的卫生间、淋浴室等设施也都一应俱全,还被自治区评为银星级家庭旅馆。”次仁多杰乐呵呵地说,“每天每张床位收费80元,去年通过家庭旅馆和各种国家补贴,收入达到13万元,日子过得可舒坦了。”
目前,札布让组38户群众中有32户开办了家庭旅馆,拥有床位近700张,平均每户靠家庭旅馆年收入达3.6万元。
除了家庭旅馆之外,札布让组还在札达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机遇,大力实施旅游基地创建工作,通过实施“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古格观光车旅游项目,让村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在古格王国景区入口处,观光车司机央培正在炎炎烈日下等着游客坐满,这已经是他今天接送游客的第15趟了。他一边拭去脸上的汗水,一边面带笑容地提醒乘客抓好扶手、注意安全。
“现在是旅游旺季,来古格遗址旅游的人特别多,最忙的时候一天需要来回接送游客60多趟。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月还有9000元的工资,我觉得充实又开心。”央培告诉记者。
目前,古格王朝景区的观光车项目交由村民集体经营,车票每张定价为20元,共有5辆观光车。在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有超过300名游客乘坐,每月收入接近20万元。
与记者同坐观光车的孙女士对此次乘车体验给出了极好的评价:“乘坐观光车既环保又方便,驾驶员也特别热情好客,让我们的旅程十分轻松愉快。”
放眼四周,一辆辆观光车正满载着游客往来穿梭,乐此不疲地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小路上,一趟又一趟……
据了解,在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工作中,阿里地区始终把产业兴边工程作为重点,特别是在旅游产业方面先后编制了《阿里地区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普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古格王国都城遗址4A级景区和冈仁波齐—玛旁雍错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力争让景区群众家家户户都吃上香甜可口的“旅游饭”。
“我们要加快产业建设,挖掘边境一线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边境产业,重点加强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建设,做到固边与兴边并重、安民与富民同步。”在今年的阿里地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阿里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旦巴旺久掷地有声地表示。
搬进小康新生活
正值夏季,每天吃过晚饭,64岁的普兰县普兰镇仁贡村阿岗组群众仁青拉姆,都会沿着村道散步,眺望不远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
仁贡,藏语意为“山沟沟”,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在过去60多年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仁青拉姆都居住在进出仅有一条土路的高海拔山沟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通水电,冬季风雪灾害严重,封山期长达小半年,导致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喝水靠化雪、出行靠马匹,恶劣的地理环境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主要因素。
为了让当地群众过上好日子,几年前,普兰县将仁青拉姆和阿岗组其他18户群众,搬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小山沟,搬到了现在坐落于草原边上、独栋独院的二层新居里。
“我们家新房子有127平方米,国家补助了23万元,自己没有花多少钱,而且还用上了24小时都有的水和电,跟过去相比简直是天上和地下的差别。”仁青拉姆由衷地说道。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为此,普兰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搬迁点水利、电力、邮政、移动、电信网络等设施建设,切实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要。截至目前,阿岗组道路通达率、通电率、宽带及邮政网点覆盖率均达到100%,村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村里设有卫生院并配备6名医生,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还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确保搬迁群众能就地购买生活用品,学生享受国家“三包”政策,入学率达99.5%,无控辍保学人员,全体村民均参加了医疗保险。
如今的阿岗组,再也不是当年山沟里散落着几座土坯房的寒酸模样了。一排排洁白的藏式民居,整齐划一地矗立在碧绿的草原上,家家户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笔直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旁的健身器材上,孩子们正在尽情嬉闹。
稳得住,还得能致富。普兰县政府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带动阿岗组群众实现就业59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此外,大家还在组长次仁久美的带领下,通过孔雀施工队投工投劳,进一步增加收入。
“党和政府已经帮我们解决了住房这样的民生大事,因此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用勤劳的双手致富增收。”今年50岁的次仁久美,黝黑的脸庞上堆满了笑容。
从2016年开始,次仁久美就投资20万元,成立了孔雀施工队,在普兰县境内承包修路、修水渠等项目,累计带动100多名群众增收。此后,他还个人出资5.6万元,帮助8名村民参加建筑技术培训,学成后到孔雀施工队务工,每人年均增收1万余元;凡是到孔雀施工队打零工的村民,每人每天则计发工资230元。
如今,次仁久美年收入20余万元,家里购买了3辆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乡亲们在他的带领下,也格外有盼头,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愈发高涨。
仁青拉姆一家从山沟沟里搬出来后,每年各项收入6万多元,女儿仁增卓玛正在江苏南通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全家4口人都享受着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
“我们这些边境一线的普通群众能过上这么好的新生活,多亏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繁荣昌盛的祖国。”仁青拉姆由衷地说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阿里地区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边境建设提升行动”,加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一批水电路讯网及科教文卫项目,着力构建功能配套、智能高效、安全便利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搬迁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依托资源禀赋,完善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入、可发展、能致富。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从普兰到札达,从噶尔到日土,会有越来越多像阿岗组一样村容整洁、富裕文明的村庄,仿似夏日晴朗夜空中的繁星,在阿里漫长的边境线上绽放出璀璨而夺目的光辉。
记者手记
他们,为守护祖国而自豪
记者 温凯
作为一名在阿里工作十余年的“老”记者,笔者目睹和见证了阿里边境一线乡村这些年来的可喜变化—从过去的难以抵达到现在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从过去的水电不畅到现在的24小时保障,从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到独栋独院的别墅式新居,这些都是发生在边境线上的真实事例。
此外,在采访中,记者明显地感受到了边境一线干部群众流露出来的自信和自豪,这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融入到骨子里的自信和自豪,这是一种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就表现出的自信和自豪,这是一种祖国富强和生活美满所带来的自信和自豪。我们采访中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壮年,大家都带着这份自信和自豪,自信大方、勤劳积极地工作和生活着,努力用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的日子。
比起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面貌的焕发才是最值得开心和欣慰的。通过连日来的采访,笔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如今已经过好了日子、挺起了胸膛,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惟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山河永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