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寻觅西藏 格桑花开”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一行来到尼木县吞巴镇吞达村参观采访。
图为“寻觅西藏 格桑花开”网络主题活动中,来自中央驻藏网络媒体、区内主要新闻网站和新媒体记者编辑、网络大V参观采访尼木县吞巴景区。记者 梁秦 摄
吞达村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景色,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提名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奖项,被列入全国古村落保护发展名录,素有“藏文鼻祖之乡·藏香文化之源”的美誉。
图为高空下的吞巴景区,景区里面有保存完整的吞弥·桑布扎故居、经堂、吞巴庄园等古建筑。还拥有8项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也是拥有着最完整的地区的民族手工业集聚地。藏香、尼纸、雕刻并称为“尼木三绝”。这种的手工艺术已经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 梁秦 彭婧 摄
村内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吞弥·桑布扎故居、经堂、吞巴庄园等古建筑,拥有全国首座藏文字博物馆,分布有水磨长廊、格桑花海、卓玛神泉、细叶红柳林、柏泥香塔、卡热山等20多个景点。
村民的房屋零散地洒落在山谷中,远处雪山融水形成吞曲河,日夜不停地滋养着村庄,300多座制作藏香原材料的水磨沿吞曲河自然曲线分布,构成一道亮丽的“水磨长廊”景观,同时也是从古至今为民服务的“活文物”。
图为河道上,架设着古老的水磨车,柏木段随着水磨车的转动砸向坑底的石头,昼夜不停撞击摩擦,木头变成木屑泥,铲出来堆在一边晾干,就是制作藏香最好的原材料。记者 梁秦 摄
图为吞巴镇镇长罗桑向记者编辑、网络大V介绍水磨车制作的藏香原材料。记者 梁秦 摄
据吞巴镇镇长罗桑介绍,吞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藏香,每户人都有自家的独特配方,大致可分为藏医系和民间系,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传承下了上百种配药方式,形成了17种主要配方,最多的配方有38种药材,其制作工序要求极其苛刻,按顺序分为9道。
“线上+线下” 非遗传承人广销藏香
一位坐在家门口认真制作藏香的村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图为格桑次仁正在制作手工安神香。记者 梁秦 摄
图为格桑次仁在专用的制香器具上将糊状藏香备料制作成特定形状。记者 梁秦 摄
据了解,这位村民叫格桑次仁,这家人是藏香专业制作户,他的哥哥是县级非遗传承人,兄弟两人负责在家中制作藏香,格桑次仁的儿子负责销售,利用自己学习的电商专业打开线上线下的销路。
格桑次仁告诉记者,他们家配置的藏香主要分安神及提神两种功效,除了口口相传的区内客户,大部分订单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区外各地,每年净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抖音电商 致富能手找到更大舞台
达瓦·扎西顿珠是土生土长的吞达村人,在藏香文化的熏陶下,从小就精通藏香制作工艺。目前,他不仅是西藏香御藏香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吞达村的致富能手。
图为尼木县西藏香御藏香有限公司负责人达瓦·扎西顿珠(左一)在向记者介绍自家热卖的藏香产品。记者 梁秦 摄
“早些年我在拉萨市区里做生意,后来得知家乡需要有人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我就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创业,充分立足村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藏香产业,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目前我雇了14个村民,除了每个月的工资,年底还会给他们分红。”达瓦·扎西顿珠说。
图为西藏香御藏香有限公司雇的村民正在制作藏香。记者 梁秦 摄
达瓦·扎西顿珠告诉记者,最开始接触电商,是通过微信朋友圈销售藏香,接着他又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去年开始尝试通过抖音平台销售藏香。
“我找了西藏网络红人‘西藏兄妹’帮我带货,他们帮我们直播带货的第一天就卖货100万元,其中我公司的藏香就占比30%,后续我还会通过这种模式让我们家乡的藏香销往全国各地。”达瓦·扎西顿珠兴高采烈地说。
据了解,他先后获得2018年尼木县青年创业大赛三等奖及拉萨市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奖等荣誉,同年8月担任尼木藏香协会副会长一职,2022年2月份获得西藏自治区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图为一排排整齐阴干的尼木吞巴藏香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纯天然无污染的配方闻名,深受市场欢迎。记者 梁秦 摄
2022年吞巴镇藏香产值达2850.03万元,销售收入1402.6万元,带动282户684人,人均增收2.05万元;其中4家标准化藏香合作社示范基地产值达605.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达550万元,累计带动71户337人,年户均增加收入1.5万元。
2023年上半年,全镇藏香产值约141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达917万元,带动282户藏香制作户户均增收32517.73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