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如麦边境派出所教导员谢小杰(左一)、格桑(左二)、格桑的哥哥罗杰(右二)。
格桑从布袋中拿出国旗。
日喀则市康马县涅如麦乡天坝村合作社放牧人——格桑,平凡又不简单。他的事迹,可以说是与边境线紧密相连,他用脚步丈量边境土地,用汗水和坚韧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边境的“活地图”
日喀则市康马县涅如麦乡天坝村,位于康马县东部,距县城42公里处的涅如河下游,境内与山南市浪卡子县、日喀则市江孜县相接,境外与邻国印度和不丹接壤,平均海拔4300米。今年52岁的格桑,自幼跟随父辈进出深山放牧,打小就熟悉边境的一切。
“放牧巡边这件事,我干了一辈子。”格桑说,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他都徒步六公里以上出门放牧,几十年如一日,边境线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累积巡边公里难以计数。
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劳动,格桑熟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山,甚至村里的每一头牦牛。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成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涅如麦边境派出所教导员谢小杰说:“格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涅如麦乡每个位置、每个山口他都非常清楚。有时候,我们还要请他当我们的向导。老百姓巡逻放牧时,边境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第一个知道的。”
边境的“中国红”
听说有人过来采访他,格桑和家人非常开心,准备好热热的甜茶、酥油茶,耐心地等待记者的到来。格桑普通话说得不是特别好,他和家人站在院门口迎接时,脸上始终挂着淳朴的笑容,一个劲儿地招呼大家进门。
谈及放牧巡边的艰辛时,格桑轻轻摆摆手,笑着说没什么。“放牧巡边对于我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格桑说。涅如麦乡天坝村的气候多变,有时候狂风暴雨,冬季有时也会大雪封山,但他早已适应这里的生活。
放牧巡边途中的经历,格桑觉得只是日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讲述的。不过,他也有特别珍视的东西。格桑特意走进另一间屋子,捧出一个略显旧色的布袋。他小心打开袋子,里面是他珍藏的一面面国旗。
这些国旗,是格桑为放牧巡边准备的。“在巡边途中,我发现哪里的国旗旧了,不见了,就会拿出鲜艳的国旗插在那里,让大家都看到,这是我的家乡,中国的土地。”格桑说,数十年来,格桑和他的牛羊,靠一步步足迹,在一座座山头立起了永不褪色的“中国红”。
记者从格桑讲述他巡边的日子里冬日满身雪花、夏日汗水与泥土交织的经历与趣事时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他从未退缩的坚守和对于祖国、家乡的热爱。
边境的“老防线”
小时候,格桑的哥哥罗杰要求他,热爱这片土地,守护好祖国的边疆。刚开始他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这样说,但格桑长大后,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作为一名放牧人,他不仅仅是要照顾好牦牛,更重要的是要时刻警惕着边境线的安全。
格桑会主动参与边境巡逻和守边宣传工作。格桑说:“放牧时,只要遇到村民,我会向他们宣传守护国家安全意识,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如果发现不对的情况,大家要及时找村委会反映。”
尽管格桑已年过五旬,但他的守边兴边之心却从未改变,依然每天在边境线上放牧巡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扎根在这片土地,从朴素的热爱出发,一守便是几十年,成为边境上的一道“老防线”。
格桑在沉默之下藏着一颗忠诚且坚韧的心,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付出,成为边境行走的“活地图”、不褪色的“中国红”,数十年如一日铸就着一道无形而坚固的边境防线。(文/图 记者 张雪芳 实习记者 王钧)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