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玉山(左一)带领工作室成员对设备进行日常检查。记者 刘琳琳 摄
在西藏甲玛矿区海拔4100米的磨矿车间里,寒风裹挟着砂石掠过钢架结构的厂房,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设备能源部副经理李玉山正俯身检查着轰鸣的球磨机。
这位土族工程师的工装口袋里,常年装着三样“法宝”,手电筒、测温枪和写满技术参数的笔记本。2012年大学毕业就来到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的李玉山,用13年时光在雪域高原刻下一串闪光的数字:4项国家专利、9项行业科技大奖、年降本增效超千万元……
痛点上生发的创新图谱
“当年看着满屏英文的变频器界面,我急得手心冒汗。”回忆起初到矿区的窘迫,李玉山毫不避讳那段“技术小白”岁月。为攻克语言关,他将设备操作指令逐字抄录,用手机翻译软件逐条标注,半年写下5本“中文版”技术手册。白天的高原“热情似火”,夜间则是冷风呼号,动辄20多摄氏度的温差给设备润滑系统带来不小的挑战。“回油温升过快,磨机跳停啦。”零下20摄氏度的深夜,李玉山裹着军大衣蹲守车间,观察润滑系统在低温下的运行规律,发现球磨机润滑系统因温差过大导致经常跳停的症结,由此开启了他人生第一个创新课题。
2016年冬,选矿一厂突发设备故障,价值百万元的皮带被矿石划出十米裂口。时任设备组长的李玉山在寒风中连续抢修18小时,手指冻得失去知觉。“那次事故让我意识到,被动维修治标不治本。”他带领团队开启“防打滑技术改造”攻关,在皮带廊架起行军床,用高速摄像机记录矿石输送轨迹,发现高原干燥气候导致皮带静电吸附粉尘的规律。历时8个月研发出“带式输送机智能监测系统”,通过激光扫描与AI算法联动,将故障预警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这项成果荣获2017年中国黄金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李玉山的创新图谱里,“工作的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调参数像追着风跑,刚改完矿石性质就变了。”浮选车间老工人扎西次仁的烦恼,成为另一个创新起点。李玉山设计的“浮选工艺动态优化系统”,将人工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系统上线首月,铜回收率提升0.5%,相当于年增产值400万元。看着操作员在温暖的中控室轻点鼠标就能完成生产调控,扎西次仁竖起大拇指。
绿色矿山的生态“蝶变”
在李玉山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一组对比照片:2014年,碎矿车间受粉尘影响,作业环境能见度较低;2024年,同一区域空气洁净度显著提升,设备细节清晰可辨。他提出的“三级粉尘治理体系”,在行业内首次实现高原矿山粉尘闭环管理——源头处采用微米级雾炮抑尘,传输带加装负压吸尘装置,末端创新“粉尘调浆”技术,让收集的粉尘重新参与选矿流程。这项技术不仅让100多名工人告别“灰头土脸”,还树立了高原矿山高粉尘环境治理新标杆。
面对高原生态保护的更高要求,李玉山将目光投向清洁能源。他负责的“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甲玛矿区建起首个矿山专用光伏电站。2025年并网的50MW光伏阵列,如同铺展在雪山的蓝色哈达,年发电量可达7500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我们正在试验光伏板下种植耐寒牧草,未来这里既是能源基地,也是生态牧场。”指着沙盘模型,他的眼里闪着光。
攀登高峰的薪火传承
2023年8月,“李玉山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这个26人的团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高原速度”。400天荣获3项省部级大奖,申报专利5项,攻克12项技术瓶颈。工作室的“作战室”里,悬挂着用汉藏双语书写的标语:“海拔高,创新志气更高”。
“90后”技术员罗伟清晰地记得2023年寒冬的那场攻坚战。为抢修冻裂的输浆管道,团队在零下18摄氏度的露天现场连续奋战36小时。李玉山发明了“蒸汽伴热+电热毯包裹”的土办法,用装载机架起临时保温棚才解决问题。这场战役催生的“高原管道防冻智能监测系统”,如今已推广至整个青藏矿区。
工作室独创的“三维培养法”,让技术创新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每季度举办“痛点吐槽会”收集一线需求,每月组织“跨界工作坊”促进专业融合,每周开展“技术微课堂”由青年骨干轮值主讲。电工多吉次仁通过这种模式,从普通维修工成长为自动化项目组长,他主导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项目,让高原矿山的夜间巡查效率提升300%。
今年,李玉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参加表彰大会时,他藏青色工装上的党员徽章闪耀。李玉山在朋友圈写下:“这份荣誉属于所有高原黄金人。”
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智慧矿山3.0”进军,5G有轨运输无人驾驶矿车已在井下驰骋,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映射着地下千米的采矿作业,AI选矿模型不断刷新着金属回收率纪录。但在李玉山的手机相册里,最多的是工友们的笑脸——曾经满身粉尘的碎矿工旦增,如今穿着整洁的工装监控着智能控制台;维修工格桑捧着“技术能手”证书开怀大笑……
“高原馈赠我们矿产资源,我们要还给高原绿水青山。”站在光伏板阵列前,李玉山眺望着远方的雪山。身后,工作室的灯光彻夜通明,如同雪域高原上永不熄灭的星辰,彰显着中国黄金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