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我自见山!和我一起登顶的他们

2025年05月09日 09:3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分享到:

当登山者在雪山之巅扬起旗帜,镜头背后的记录者正以另一种姿态攀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邹师思率队挑战海拔6010米洛堆峰,用坚韧诠释体育精神与校训力量;摄影记者贡曲罗杰、阿旺尼玛则化身“移动的取景框”,在零下低温中赤手调参数,在冰坡险境中抓拍瞬间。

有人为突破极限而来,有人为定格光芒而战。当“没有冰爪的记者登顶”的呼声穿透风雪,当视障登山者的身影被对角线构图永恒铭记,雪山见证的不仅是高度的跨越,更是信念与热爱的双向奔赴,而我们也在默默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个个瞬间。

初见山是山

奥运冠军导师首登雪山挑战极限

5月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邹师思成功登顶西藏洛堆峰,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为师生及登山爱好者树立了突破极限、勇攀高峰的榜样。

邹师思不仅是前中国羽毛球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国家运动健将,更曾培养出羽毛球奥运冠军王懿律、郑思维、黄雅琼及多名世界冠军。今年,她首次以高校教师身份代表学校参加西藏登山大会,挑战海拔6010米的洛堆峰。

登山前一周,邹师思在健身房通过跑步机爬坡45分钟强化体能。然而,初抵拉萨,她便遭遇严重高原反应,失眠、头晕、呼吸困难接踵而至。拉练期间,她忍受着零下低温、强紫外线及缺氧的考验,每日仅浅睡2小时,甚至首次服用安眠药来缓解不适。

5月3日凌晨4点,登山队伍顶着大雪出发。邹师思在陡坡冰面多次滑倒,小腿与脚磨出血泡,双手冻伤、面部晒伤,呼吸急促到几乎窒息。途中,她目睹山友因体力不支撤回,自己也曾动摇:“真想有人从后面推我一把。”但作为地大人,她想起老一辈登山家的优良传统,想起“体育精神”与校训的召唤,咬牙坚持:“不能回头,必须登顶!”

邹师思告诉记者:“登山过程中,我们团队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与协作力。学院领导提前提供物资与精神支持,专业教练指导徒步与技术训练。在海拔5500—6000米段,队伍统一行军节奏,避免体温流失或体力透支;登顶时,训练突出者率先触顶,为体力较弱者提供鼓励与帮助。”她感慨:“团队协作是登顶的关键,真正的勇气源于科学准备与战略坚持。”

最终,在团队协作与自我突破中,她成功登顶,激动喊出:“世上无难事,只要敢攀登!”

登顶后,邹师思深刻领悟:“极限是心理防线,突破需渐进式训练;勇气非盲目冲顶,而是有备而战。”她寄语年轻人:“若登山只为炫耀,收获的只有数字;若为锤炼意志,山会还你坚韧。”

“山不会赋予生命意义,但会放大信念的回声。”邹师思以行动诠释了地大人的攀登精神,也激励着更多人脚踏实地、勇敢追梦。未来,她期待继续挑战自我,探索更多未知的“高峰”。

再见山非山

那个没有冰爪的记者已经登顶了

在这次令人难忘的登顶活动中,摄影记者贡曲罗杰和阿旺尼玛默默地穿梭在队伍之间,用他们手中的相机,定格着登顶途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而专注于记录别人的他们,将攀登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都藏在了镜头背后。

今年是“95后”贡曲罗杰第二次登顶,尽管去年参加过洛堆峰登山探险活动,可雪山的魅力依旧让他深深着迷。“我看着无人机拍摄下登山者们依次攀爬的过程,莫名激动。而当我将焦距调至七倍对准山顶时,雪山更是让我震撼,这就是我一直想要记录的画面。”贡曲罗杰说。为了能精准调整相机参数,他放弃了保暖必需的手套,一心专注拍摄,直至完成任务。此次攀登洛堆峰,贡曲罗杰和阿旺尼玛拍摄了大量出彩的视频和图片。

然而,这次攀登于贡曲罗杰而言并非一帆风顺。出发前,贡曲罗杰将装备准备齐全,但在抵达雪线后,他却发现自己的冰爪被人误拿。要知道,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没有合适的冰爪,极易滑倒。但贡曲罗杰还是选择向上攀登。途中,遇到冰面突出且湿滑的地段,他一度担心会影响到后面的人,甚至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我当时想着即便爬不上去,也不用担心顶上的采访,因为同事们都在顶上。但内心深处又觉得要坚持到底。最终,我成功了。”贡曲罗杰说。

在登顶的那一刻,对讲机里传来他的名字,“那个没有冰爪的记者,贡曲罗杰已经登顶了!”听到这话,贡曲罗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同时也感到无比欣慰。

终见山是山

三次攀登,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阿旺尼玛则是第三次踏上登顶之旅。此次他和贡曲罗杰提前准备好了相机、无人机、GoPro等多种设备,这源于他在2020年登顶时的意外,也是他最难忘的一次登顶经历——当时下着雪,低温导致GoPro无法开机,拍摄工作大受影响。由于对安全设备使用方式还不太熟练,第一次攀登对他而言困难重重,可他凭借顽强毅力还是成功登顶。

“在特殊的环境下,拍摄工作充满了各种挑战。我要时刻观察现场情况,及时进行抓拍,有时候为了抓拍精彩的镜头,不得不与其他人间隔一定的距离,拍摄结束还要赶上大家的脚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过了雪线之后的那段陡坡,我们既要保证攀爬的安全,又要找拍摄角度,还是挺累的。”阿旺尼玛说。

回顾三次登顶,阿旺尼玛表示最满意的作品有两个,一个是2020年,自己运用对角线构图拍摄的山友奋力登山的画面,那是一张充满了动感与力量美的作品;另一张是2024年抓拍的视障人士尼玛旺堆登顶瞬间。

对于高山摄影,贡曲罗杰和阿旺尼玛都深知其难度。摄影师不仅要兼顾自身安全、完成攀登和拍摄任务,体能消耗巨大,还要直面极端自然环境,难度非普通摄影工作可比。但也正因如此,他们见证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壮美山河,收获了珍贵的素材和难忘的人生体验。

他们是雪山的攀登者,更是珍贵瞬间的记录者,用坚持和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攀登篇章。未来的日子,贡曲罗杰和阿旺尼玛将继续用镜头,记录下更多精彩的瞬间,讲述更多动人的故事。两人还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此类活动,甚至憧憬着登上珠峰,一同分享成功登顶的喜悦。(文/记者 次吉 德吉曲珍 图/记者 阿旺尼玛 贡曲罗杰

记者手记

用文字传递攀登精神

——山的魅力从不仅限于海拔

从初抵拉萨时严重的高原反应,到攀登途中的艰难险阻,邹师思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她凭借着对“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的执着坚守,对体育精神的深刻理解,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

贡曲罗杰在没有冰爪的情况下坚持攀登,阿旺尼玛克服设备故障,他们用镜头记录下登顶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定格美丽的风景,也记录了山友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这次登顶,对我和德吉曲珍而言也有着重大意义,这是德吉曲珍第五次登顶洛堆峰,我是第三次。作为文字记者,我们跟随队伍,用文字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感人的瞬间,也深刻体会到了坚守的意义。风雪、低温、缺氧……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文字传递这次攀登的精神,挖掘故事,用文字和镜头将它们呈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登山者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坚韧和勇气。无论是邹师思的坚持,还是贡曲罗杰和阿旺尼玛的奉献,都值得我们去记录、去传播。

记者 次吉


责任编辑: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