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乃东区结莎街道红星社区用红“新”驿家,激发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活力。记者 汪纯 摄
“山南琼嘎顶·锦砻颐乐之家” 老年食堂揭牌仪式现场。 山南市乃东区泽当街道办供图
近日,泽当街道琼嘎顶社区“山南琼嘎顶·锦砻颐乐之家”老年食堂揭牌,标志着山南市乃东区在构建互嵌式社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这个由企业出资、社区出力共建的民生工程,不仅是落实国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生动实践,更是乃东区探索多民族聚居区基层治理创新的缩影。从高原古城到现代社区,乃东区正以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目标,书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多方协作——
搭建互嵌式社区的基础架构
老年食堂的建成运营,是乃东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的集中体现。锦砻集团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出资建设食堂并参与日常运营;社区则发挥基层治理优势,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服务精准触达群众需求。这种“企业+社区”的合作模式,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又激活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乃东区委常委、泽当街道党工委书记侯树彬表示:“老年食堂的建成,是乃东区深化‘ 大党委 ’ 工作机制的成果。我们将继续整合辖区内企业、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多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这种多方协作的理念,不仅体现在老年食堂的建设,更贯穿于乃东区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全过程。
红星社区的“六微六融”模式,正是乃东区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代表。以“微空间”“微邻里”“微心愿”“微团队”“微调解”“微整治”为路径,打造阵地融“魂”、多方融“力”、圆梦融“情”、居民融“合”、资源融“聚”、服务融“心”,红星社区成功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治理体系。这种“小切口、大服务”的治理思路,与琼嘎顶社区老年食堂的运营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推动着乃东区互嵌式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服务多元——
打造互嵌式社区的实践载体
老年食堂的服务对象不仅限于老年人,还兼顾快递小哥、出租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这种服务定位,体现了乃东区对社区多元需求的精准把握。食堂通过“老年餐+工作餐”的组合模式,既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题,又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了实惠便捷的餐饮服务,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的良性互动。
在服务方式上,老年食堂采取“堂食+送餐”的双轨制。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对于有社交需求的居民,则通过定期举办“邻里节”、健康讲座等活动,将食堂打造成社区居民的交流平台。这种“物质+精神”的双重关怀,让老年食堂成为社区居民的“第二个家”。
乃东区在互嵌式社区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融合”的理念。结莎街道与山南市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合作开办的社区餐厅,不仅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餐饮服务,还聘请他们担任社区流动网格员,实现了服务与治理的深度融合。这种“服务即治理”的模式,正在乃东区的各个社区落地生根,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新机制——
探索互嵌式社区的发展模式
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体现了乃东区在互嵌式社区建设中的创新思维。通过“公益+市场”的双轮驱动,食堂在坚守公益属性的同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特殊困难群体的优惠政策,以及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既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又提升了服务质量。
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琼嘎顶社区搭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为互嵌式社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整合智慧党务、网格管理等8项功能,社区实现了对人、地、事、物的精准管理,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这种“线上+线下”的治理模式,让社区服务更加高效、精准。
乃东区在互嵌式社区建设中,还注重文化融合的作用。打造红星社区“红石榴家园”、琼嘎顶社区“藏源 e 先锋”等文化品牌,通过举办联谊活动、传统节日庆典等,促进各民族居民的团结友爱。这种文化润心的举措,为互嵌式社区建设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内涵。
从琼嘎顶社区的老年食堂到红星社区的“六微六融”模式,乃东区正以绣花功夫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这种建设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社会关系的重塑;不仅是服务的提升,更是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乃东区,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居民正在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篇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