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昂桑的作品《藏女与花》。
图为被西藏牦牛博物馆收藏的昂桑作品《藏人》。
图为昂桑的作品《小羊羔》。
图为昂桑主演的电影《江米儿》剧照。
图为昂桑的作品《十二生肖》。
在拉萨慈觉林文化创意园区的工作室,65岁的昂桑(昂旺桑布)正俯身指导学生冯佳修改画作《文成公主》。画布上,传统矿物颜料勾勒的唐卡纹样与现代绘画语言的交织,如同他五十年艺术生涯的缩影——始终在传统与当代的经纬间穿梭,用画笔编织着文化传承的光谱。
双重天赋:
童年埋下的艺术种子
1960年,昂桑出生于拉萨老城的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时期,他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禀赋:三年级时的一幅画便斩获全校少儿绘画比赛一等奖,作品多次登上《西藏日报》,美术老师题下“小画家”的评语,成为他的标签。课余时间,他包揽了班级黑板报的承办,粉笔划过黑板的弧线,早已埋下命运的伏笔。
1972年,12岁的昂桑迎来人生转折。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选拔舞蹈学员,在500余名竞争者中,他凭借综合优势脱颖而出,成为12名保送生之一,赴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专攻舞蹈。北京四年的学习,他过着“双重人生”:凌晨五点压腿下腰至膝盖渗血,深夜借走廊灯光速写室友睡姿。泛黄日记中,他写下:“舞蹈是身体丈量世界,绘画是心灵驻足风景。”
破茧之路:
从舞台到画布的转机
1979年,以优秀毕业生身份返藏的昂桑,成为自治区歌舞团首席服装图纸设计师。团内舞台美术师次仁多吉成为他的启蒙导师,从基础素描到色彩运用,为他推开系统绘画的大门。1982年,四川美院裴庄欣在拉萨开办首届美术训练班,昂桑任班长,白天研习西方透视法绘制布达拉宫,晚上琢磨唐卡线条流动感,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中不断成长。
1983年,命运的转机再次降临。我区文化部门编纂《西藏舞蹈集成》,急需插图画家,“会画画的舞者”昂桑被借调,并派至苏州培训。这段脱离舞蹈训练的经历,让他明确内心方向。1985年,他考入西藏大学艺术系,成为唐卡大师丹巴绕旦首批弟子,在导师的指导下,他触摸到千年矿物颜料的细腻,领悟了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
艺术觉醒:
打破围墙的文化实验
1985年,昂桑和弟弟昂青等在甜茶馆发起“甜茶馆画派”,在拉萨老茶馆举办即兴画展。这场“边喝茶边看展”的实验,让西藏艺术首次以民间姿态走向大众。“艺术不应只是束之高阁,更应生长在甜茶馆的烟火气中。”三届展览后,数百幅作品被藏家收藏,拉萨茶香中掀起艺术浪潮。
2005年,昂桑等人在八廓街创立“更敦群佩当代艺术画廊”;2011年,昂桑等人参加了北京宋庄艺术节西藏当代艺术展,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好评。作为策展人,他在上海举办的丹巴绕旦师生唐卡展创下“全展售罄”纪录,画作《藏人》被西藏牦牛博物馆永久收藏,标志其艺术的公共价值获认可。
文化共生:
在碰撞中寻找新生
在昂桑的工作室中,《一日一画》系列尤为醒目:艺术家采用布面重彩技法,让唐卡矿物颜料与现代丙烯颜料渗透交融,传统吉祥纹样与几何抽象图案共生。韩书力评价:“他让千年颜料与当代审美共振,完成传统艺术的‘基因重组’。”
在昂桑“传统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浸润下,徒弟们总能在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找到独特的表达坐标:来自日喀则的艺术家多吉次旺,早年被昂桑画作中藏文元素与抽象色块的融合所震撼。如今在拉萨创办工作室的他,正将藏文书法的中锋笔触解构为流动的视觉符号——乌金体的顿挫韵律幻化为色彩的潮涌,在画布上重现古老史诗的“当代心跳”;而主演《文成公主》实景剧的冯佳,这位四川传媒大学表演系的毕业生,跟随昂桑学画四年,已能在《文成公主》系列中将唐卡矿物颜料的庄重与波普艺术的色块切割并置,让历史人物既保有壁画般的庄重感,又流淌着属于时代的视觉节奏。
2020年,60岁的昂桑拜师一级美术师敬庭尧学习国画,次年创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雄浑地貌与水墨意境浑然天成。
昂桑新作《十二生肖》中,藏式生肖图腾与赛博朋克齿轮咬合,唐卡“三白法”渲染机械金属光泽。“有人说我在解构传统,实则在编织文化‘经纬线’。”他指着画布说,“传统不是凝固的酥油花,而是奔涌的河,接纳现代支流,却不忘雪山来处。”
从甜茶馆到国际展厅,从舞台到画布,昂桑五十年如一日,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生长。夕阳掠过工作室,为他斑白的鬓角镀上余晖,那支握了半个世纪的画笔,仍在传统与未来的交界处勾勒着文化的光谱。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