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将近四千米的西藏芒康县朱巴龙乡草地贡村,当高原的晨曦尚未完全驱散寒意,一个佝偻却坚定的身影,已然伴着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开始了新的一天。十五载寒来暑往,老党员扎堆用一把扫帚,一颗赤诚之心,默默“扫”出了一条暖彻人心的路,也“扫”亮了一名共产党员最本真的初心。
抉择:当村道荒芜,他挺起党员的脊梁
时间回溯到2010年。随着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谋生,曾经由村民轮流负责的村道清扫日渐荒废。垃圾悄然堆积,尘土随风弥漫。孩子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泥泞上学,老人们步履蹒跚地出行,这让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扎堆满心焦急。“我是党员!这时候不站出来,还算什么党员?”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他行动的号角。没有号召,没有动员,一把扫帚,一辆自制的简易垃圾车,便是他的全部“武器”。从此,义务清扫村道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新岗位”。
坚守:风霜雨雪中,他用扫帚丈量初心
高原的清晨,寒风凛冽,裹挟着砂砾如刀片般刮过脸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扎堆已推着吱呀作响的垃圾车出门了。他佝偻着腰背,专注地将散落的枯叶、硌脚的石子、刺眼的塑料包装袋,一帚一帚归拢进车斗。盛夏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藏袍,紧贴着脊背,他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清理着主干道上的每一个角落。扫帚,成了他手臂的延伸;村道,成了他心头的挂念。
十五年间,扫帚用坏了三十多把,自制的垃圾车修补了无数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风霜染白了他的双鬓,却从未动摇他手中的扫帚和心中的信念。
引领:从误解到追随,扫帚“扫”出新乡风
起初,并非所有人都理解这位老人的执着。有人嘀咕他“一把年纪瞎折腾”,甚至有人在他清扫过的路面随手丢弃垃圾。面对这些,扎堆从未抱怨指责。他总是温和地劝导乡邻:“路干净了,大伙走着舒心,娃娃们上学也安全。”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作为党员,他不仅清扫,还带头将垃圾分类,不辞辛劳地运送到几公里外的集中处理点。这份日复一日的坚持,像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着村民的心田。
渐渐地,变化发生了。最初的好奇观望,变成了由衷的敬佩。越来越多的村民被他的精神感召,自发地加入了清扫的队伍。村里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年轻的村民也开始跟在扎堆身后,学习清扫的技巧,更学习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奉献。一把扫帚,不仅扫净了路面,更扫除了陋习,“扫”出了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凝聚起建设美丽家园的蓬勃力量。
回声:平凡铸就伟大,微光点亮高原
“作为党员,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扫个路,算不得啥大事。”面对赞誉,扎堆总是这样朴实地回应。然而,正是这十五年如一日的“小事”,如同一束穿透高原云雾的温暖阳光,照亮了草地贡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了每一位村民的心房。
他的事迹早已传遍十里八乡,成为当地党员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老党员扎堆,用一把普通的扫帚,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他扫出的,不仅是一条条整洁通畅的暖心路,更是一条彰显党员责任担当、引领文明乡风的“精神之路”。他的坚守,如高原上坚韧的格桑花,在岁月的风霜中绽放,无声地激励着更多人,将这份奉献精神代代相传,共同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记者 朱楠 斯兰旺姆 通讯员 泽仁永宗)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