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吉与三女儿米玛卓玛。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一间整洁敞亮的屋子,104岁高龄的大多吉坐在窗边,目光仿佛穿越了漫长岁月。这位见证了新旧西藏沧桑巨变的老人,用微微颤抖却无比坚定的声音,道出了深藏心底的愿望:“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句朴素的话语,饱含着一位世纪老人对党最深沉的信赖与向往。
转折点:从放羊娃到筑路人
1921年5月5日,大多吉出生在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他的童年浸满了旧西藏的苦难:每日仅靠二两糌粑果腹,衣衫单薄难以御寒。白天为别人家放羊,夜晚则蜷缩在狭窄、阴暗、寒冷的小土屋里。那段艰辛岁月,成为他人生的底色。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0年。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西藏,修筑被誉为“生命线”的青藏公路的浩大工程在世界屋脊上展开。正值壮年的大多吉,毅然加入了这支由军民组成的筑路大军。在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中,他和“金珠玛米”并肩奋战,挥动铁锹、十字镐,用鲜血和汗水浇筑这条天路。
“与‘金珠玛米’一起修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高尚的品质,受益匪浅,也为我照亮了人生的道路。”老人回忆道。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在他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种子。
四十年:风雪养路情
由于勤奋肯干、积极向上,部队将大多吉推荐到公路部门,安排到位于羊达乡的一个道班工作,他从此成为一名真正的“公路人”。1954年,当第一辆汽车驶过他们亲手参与修筑的青藏公路时,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深深烙印在大多吉的记忆里:“我们挥着铁锹欢呼,道班上的6个人围成一圈跳起了舞。那一天的场景我一直都记得最清楚。”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后,大多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稳定的收入,当时每个月就有35块钱,能吃得饱了、穿得暖了,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相处。”他深情地说,政府部门对养路工人关怀备至,每逢节日都送来面粉、酥油、大米和衣物,“对我们都像亲人一样”。怀揣着这份感恩与责任,大多吉在道班一干就是40年。
青藏公路环境极其艰苦,路线长、海拔高,冬春季节路面常被冰雪覆盖。作为班长,大多吉带领同事们不分昼夜除雪保通。没有先进设备,道班最“先进”的只是一辆马车,但没有马,需要用人力拉车。抢修公路时,他们往往需要徒步二十多公里拉运防滑料,脚底磨破结出厚茧;遇到落石,就徒手搬运或用大锤、錾子破碎巨石。
“每个人的手都起了茧、裂了口、流了血,但大家都很有干劲,只要有力气,养路就不停。”老人挥动双手,激动地讲述着当年的奋斗历程。40年间,大多吉辗转了10多个道班,多次被评为优秀道班班长,每到一处都倾囊相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养护能手。
期颐老人的赤诚心愿
大多吉是旧西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那段黑暗岁月深恶痛绝。成家后,他以良好家风教导子女,经常带着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瞻仰“两路”纪念碑,向他们讲述筑路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精神。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儿子生前是山南公路部门的养护工人,四个女儿也都是公路养护的好手,成就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公路之家”。
这位跨越世纪的老人,用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用藏汉双语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歌声中饱含着真挚的情感。他动情地说:“‘金珠玛米’是我的恩人,中国共产党是我的恩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没有今天的幸福晚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