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水缓缓南流,嘎日顿布山群峰披翠,抬眼望去,嘎拉村的藏式小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桃林之间,宁静而美好。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在党的惠民政策引领下,这座仅仅33户人家的小山村,已经是雪域高原上知名的“桃花第一村”、幸福和美新乡村。
沿着318国道旁的石板路徐步进村,道路宽阔、屋舍俨然,粗壮的野桃树虬枝展绿,干净的团结广场鲜花盛放,护坡石墙上挂着一幅幅乡村振兴宣传画,家家户户都住着二层小楼,门前停着小汽车,宽敞的院子里桃、李、杏、梨硕果盈枝,不时有游客进村拍照“打卡”。
村前停车场的坡上,是达瓦坚参的家。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嘎拉村视察时曾到他家做客。
见到记者一行,达瓦坚参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给全村村民回了信,这可把大家都激动坏了,每个人都感到无比高兴、无比荣幸。”在达瓦坚参家里新搭建的户外阳光棚里,他一边给记者倒茶、拿水果,一边满脸笑容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为我们村的发展高兴,鼓励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激励呀。现在村里人都过得很好,有桃花园的旅游收入,游客逐年增多,每年每户分红10多万元,还有运输车队、桃花山庄、采摘园,村里环境好,交通方便、设施齐全,啥都不缺,生活幸福着哩。”
达瓦坚参还告诉记者,几年间,他家最大的变化一是购置了挖掘机跑工地,收入增加了不少;二是孩子们长大了,女儿上高二,学习成绩不错,儿子考进了自治区体校,今后想当运动员,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达瓦坚参家的幸福生活是嘎拉村和美乡村的缩影。四年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关切期盼,在嘎拉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渐变成美好的现实。
离开达瓦坚参家,记者来到田间地头,嘎拉村里的12家主妇,正在集体帮助次仁旺杰家收割油菜,现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
次仁旺杰说:“现在收入渠道多,家家都富裕,许多土地都流转作集体经营了,但我家还是留了八九亩地,自种些油菜、青稞、玉米当口粮。一到收获时节,村里人只要知道,都会主动来帮忙收割,大家一起劳动,几亩油菜一天就收完了。”
“是啊,今天我帮别家收,明天别人也会帮我家收。党和政府教育咱们要和谐和睦、互帮互助,建设和美乡村,现在咱们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啊,和美乡村得从一把镰刀开始。”村民拉姆玉珍微笑着,顺势割下一把油菜,拢成一捆,垛在了空地上。
休息间隙,拉姆玉珍又和记者聊起了她的儿子拉巴顿珠。孩子去年考上西藏班,去了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上高中,学校有“三包”,上学花不了多少钱,孩子又踏实好学,一家人对未来充满期待。
再回到村里,团结广场上聚了不少人,“热闹”起来了。原来是村委会副主任尼玛多吉正要带着国家电网林芝分公司的供电员去给每家每户检查电路、排查隐患。
“他们每年都来,特别是三四月桃花节期间,为我们保供电,维护电力设施,宣传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谁家电力有故障,当场就能解决。”尼玛多吉说,村里的基础设施很完善,水电等都有人管,出了故障很快就能解决。
供电员告诉记者,近几年供电公司在嘎拉村投入了300多万元,改造了10千伏线路14.25千米,家家户户都通了动力电,配网全部实现绝缘化,村民和游客用电更加稳定可靠了。
所谓“幸福感”,就是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和向往都能不断得到满足。在嘎拉村的走访中,透过村民的笑容和语言,记者窥斑见豹,看到了花繁果硕幸福长。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