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宜区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探索藏红花生态化种植、链条化运营、融合化联结模式,支持本地企业拓展国外市场,加大农特产品出境力度,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化种植模式——
让藏红花成为“高原花”
藏红花,被誉为“红色黄金”“植物软黄金”,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药用价值极高。林芝天旺农牧产品有限公司以种源优化强培育,以种植基地增量产,不断探索让藏红花真正成为“高原花”。
针对藏红花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的特性,该公司从西班牙引进种球开启本土化种植,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开展种球适应性研究,成功培育出适宜高原环境的种球,种球开花率从最初的40%提升至95%。
刚开始,一个鳞球茎只开一朵花,还有45%不开花。经过多年改进,目前已能达到100%开花,每个鳞球茎能开4到9朵花。
该公司负责人陈兵雄介绍,藏红花,其实是紫色花朵中雌蕊花柱的柱头。一朵藏红花一般只有3根细细的柱头,且仅能人工轻取。每根柱头只有2厘米长,每采集100朵左右的鲜花仅能得到1克左右柱头,因此十分珍贵。
如何提高产量?除了提升藏红花鳞球茎的本土适应性外,就是扩大种植面积。该公司针对“海拔高、温差大、日照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藏红花种植基地,实时采集分析、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为藏红花生长提供了最佳生长环境。2024年,该公司生产的藏红花系列产品产量达160公斤。
链条化运营模式——
让藏红花成为“黄金花”
“除了传统的用藏红花雌蕊花柱的柱头晒干制成的产品,我们还开发了‘藏红花原朵花’。没有完全展开的花骨朵,我们把它整朵采摘下来之后迅速烘干,制成‘藏红花原朵花’。”巴宜区米瑞乡姆多村藏红花种植基地工作人员陈宜红介绍道。
林芝天旺农牧产品有限公司围绕藏红花全生命周期,深度挖掘产业价值,投资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引进低温萃取、冻干锁鲜等先进技术,以精深加工提升藏红花价值。公司生产的“藏红花原朵花”凭借其卓越品质,2024年销售额突破260万元。
同时,该公司还大力拓展藏红花产品种类,开发藏红花茶、精油、浸膏等高附加值产品8种,充分挖掘藏红花的医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为打响“雪域金蕊”品牌,该公司积极参加国内外农特产品展销会,成功吸引东南亚、中东、北美等国际市场的关注。今年,第一批重达 2千克、价值25.64万元的藏红花经拉萨海关所属林芝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成功出口至加拿大,实现西藏藏红花首次出口。
融合化联结模式——
让藏红花成为“致富花”
“附近群众一般种植玉米,一年一季。每年11月到次年5月,土地处于闲置状态。而这段闲置时间藏红花正好需要入地繁育。”陈宜红说。
基地通过土地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农牧民群众闲置的玉米田繁育藏红花的鳞球茎。“我们给农牧民保底,免费提供种球和技术,即使繁育种球失败,也给他们一亩地2000元的费用。”基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2018年,在巴宜区政府的支持下,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统一组织农牧民出土地和劳动力,基地出种球和技术,共同种植藏红花,既解决了种植发展用地问题,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
同时,基地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年均开展种植技术培训10余场次,培训农户超30人次,为藏红花采摘、种植、收获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周边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包括房租、地租、临时工等,基地每年可给姆多村带来30万元的收入。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5年,基地已为农户发放土地租金16万元,发放劳动工资14万元,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同种“致富花”,共走致富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