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

让高原百姓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2025年07月18日 08:5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文凤
分享到:

自治区人民医院援藏医生(左二)带领本地医疗团队迎接国家规培检查。

高原骨关节病患者对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骨科主任戴世友(右)表示感谢。青岛援藏干部王建亮提供

青岛市市立医院援藏医生徐文龙(右)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青岛援藏干部王建亮提供

康复后的患者家属给上海市援藏医生送来锦旗表达感谢。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援藏医生张小刚(右)介绍远程介入手术系统运行情况。

建设“数字AI智慧医联体”、完成首例冠脉造影术和首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增设输血科和康复科……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在西藏创造的一个个“高原奇迹”,走出了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步之路。

“西藏医疗缺什么、当地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援助什么!”这个承诺的背后,是全国医疗系统10年来全心全意的付出。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及柔性支援团队,以“五个提质增效”为战略指引,以“五个针对”为行动靶心,在西藏医疗体系修订、医疗资源下沉、人才梯队建设等维度深耕,带来的是高原医疗水平跨越式提升——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市地、常见的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健全体系:

将新技术新经验“种”在高原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及柔性支援团队之间交流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加快受援医院建设与发展、规范医院章程与管理结构、提升受援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怎么把医院建设得既“有容量”又“有技术”,让老百姓能够就近就便就医。

如何破题?第十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团队给出了答案——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核心载体,是守护群众健康的坚固堡垒,只有打造出高水平的医院,才能为高原群众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让群众病有所医。于是,他们开启了助力西藏医院发展的全新篇章。

2024年8月至今,第十批“组团式”医疗援藏团队及柔性支援团队384名援藏医生以“1+7+13”医院(“1”指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7”指七市地人民医院、“13”指13家县医院)建设为抓手,帮带多个本地医疗团队、培养多名本地医务人员。目前,全区创建36个“五大中心”(分别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7+1”医院中,除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外,均完成“五大中心”创建工作。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创新“团队带团队、学科带学科”模式,通过“技术打包移植”“病例复盘会诊”等方式,将473项新技术、242项先进经验“种”在高原,为高原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层医疗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数据显示,自2021年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受援范围拓展至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起,西藏13家县医院门急诊量达到68.24万人次,住院量达到2.54万人次,三四级手术1229人次,微创手术783人次,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达94%。部分县医院已能独立开展开颅、髋关节置换、腰椎脊椎等高难度手术,诊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赋能:

推动医疗手段深刻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推动“传统救治”与“智慧诊疗”相互赋能,是当下医疗援藏团队必须面对的课题。医疗援藏团队深知,只有打破地域的限制,才能充分利用好援藏大后方的资源,从而更好助力西藏医疗能力不断提升。

阿里地区AI智慧远程会诊平台成功落地启用,正是他们谋划的医疗援藏新模式。

陕西省援藏干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小刚依然记得,今年4月15日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开展的一台复杂的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场景。当时,这台手术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田红燕教授和郭宁教授通过AI智慧远程会诊平台与本地医生并肩作战完成的。在手术过程中,专家们通过高清视频连线实时指导,确保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精准无误,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目前,依托AI智慧远程会诊平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指导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完成了5台复杂介入手术。”张小刚说,今年4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阿里地区藏医院、巴嘎乡卫生院、雄巴村卫生室等多家医疗机构签署医联体合作协议,“数字AI智慧医联体”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

“过去从巴嘎镇卫生院到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需要3小时,现在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就能‘面对面’问诊西安的专家!”巴嘎镇卫生院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医疗资源下沉带来的深刻变革。

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至基层,切实解决了西藏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发展目标。

建强队伍:

帮带培育医疗人才新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中,帮助培养本地人才、激发内生动力,是提升本地医疗水平、造福高原群众的关键之举。

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韩冰,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将“师带徒”援藏教学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只有医务人员的技能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造福群众。”韩冰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一年援藏时间太短了,为了将技术真正留在西藏,她要争取再援藏一年。

“韩冰老师不仅带来很多新技术、新知识,更点燃了我对口腔医学的热爱。”韩冰带教的年轻医生白玛德吉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在韩冰的悉心指导下,白玛德吉不断进步,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口腔诊疗技术,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得心应手,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成长诠释着援藏医生工作的意义。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对人才培养的执着与坚守,是对薪火相传理念的深刻践行,更是对高原卫生健康事业长远发展的期许。

在援藏的三年时间里,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拉孜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发林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三年间,他积极协调对接三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为拉孜县带来了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拉孜县卫生服务中心选派52名医疗业务骨干赴上海、日喀则进修学习,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汲取养分、提升自我。同时,建立32个“师带徒”教学关系,为本地医务人员搭建了成长的桥梁。三年间,援藏医生帮助10人通过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

这样一组组“师带徒”关系背后,是援藏医生们辛勤的付出,也是本地医务人员努力成长的见证。

在西藏,每一位援藏医生心中都有一张计划表:填补技术空白、增设新科室、下乡义诊……目标各异,但宗旨从来不变——提升西藏的医疗技术水平。

如今,对西藏老百姓来说,在家门口治病、治好病已是常态。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殚精竭虑的付出,在西藏医疗事业发展的漫漫征途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印记。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十年磨一剑,他们扎根高原、夙兴夜寐,用昼夜不舍的勤勉与矢志不渝的坚守,在技术攻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领域深耕不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雪域高原医疗体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优秀的医疗人才如格桑花般绽放在西藏大地上。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