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丁青县小学正在举行升国旗仪式。 本网记者 平措郎加 周婷婷 贡秋曲措 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昌都市丁青县一片名为“甲木唐”的空地上,传出了琅琅书声——丁青卡小学(丁青县小学前身)诞生了。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回望一甲子峥嵘岁月,雪域高原各项事业沧桑巨变,教育事业发展尤为璀璨夺目。丁青县小学这座在当地矗立了七十余载的教育地标,其变迁成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6月18日,丁青县小学现代化操场上,一场毕业典礼正在进行。哈达承载着六载情谊,在师生间传递。人群中,一位头戴藏式遮阳帽、目光深邃的老人格外醒目,他就是今年58岁、学校资历最长的藏文老师塔巴次仁。
1985年,塔巴次仁从昌都地区师范学校毕业,满怀憧憬来到当时的丁青县小学。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内心凉了半截:“校舍是薄铁皮屋顶、水泥地面,冬天冻得人发抖,夏天热得像蒸笼,房子的隔音特别差,隔壁教室上课的声音在这边都听得清清楚楚。”当时的丁青县小学,师资力量奇缺。“由于老师严重不足,我们实行中小学合校,一个老师带两个班,还要兼好几门副课,精力分散不说,教学质量也不高。”
为了改善学校环境,师生们上午上课,下午打扫、种树、修整校园。“苦点倒没啥,让老师们最难过的是经常有学生辍学。”塔巴次仁的回忆里满是无奈,“丁青盛产虫草,‘上学不如挖虫草’在当地颇为流行,以致于学生出勤率最低时只有50%。”
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这种现状逐步改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自治区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三包”政策并不断提高标准,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昌都市、丁青县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控辍保学举措和提升教育质量实招,教育惠民的阳光普照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改变最大的是农牧民对教育的态度!”塔巴次仁说,“现在,大家都争着把家里的孩子送到学校来。”
从“上学不如挖虫草”到“争着送孩子上学”,这种观念的转变,丁青县的退休干部阿旺慈城深有体会。“现在谁家孩子不上学,一家人都觉得脸上无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在县里的学校上学,都跟着去县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
七十余载栉风沐雨,丁青县小学早已旧貌换新颜。昔日的铁皮房、泥土地,已被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取代。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标准化的运动场、齐全的各类功能教室,促进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截至2024年9月,学校拥有学生2650余名,教学班级49个。一支136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扎根于此,教书育人。
丁青县小学校长尼玛感慨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这是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的最好证明。”丁青县小学的巨变,正是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生动写照。无数如塔巴次仁般的教育工作者,如高原明灯照亮雪域雏鹰的翱翔之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