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20次登顶珠峰 在世界之巅,责任永远比纪录更重

2025年07月22日 08:3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分享到:

2025年5月24日9时14分,多吉次仁第20次站上世界之巅时,队友的一句“你创下国内纪录”,才让沉浸在登顶喜悦中的他回过神来。展开国旗的那一刻,心头的激动仍如第一次登顶时那般滚烫。他说,比起“国内纪录保持者”的头衔,更在意“每次都能把人平安带回来”。

作为珠峰北坡的修路者、经验丰富的高山向导,同时也是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的老师,多吉次仁用脚步在珠峰留下的,从不是“征服”的印记,而是一位攀登者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最深刻的注解。文/记者 德吉曲珍 图由多吉次仁提供

修路队的精准测量:把风险锁在出发前

每年西藏圣山探险珠峰北坡攀登活动开始前,多吉次仁都会带领修路队进行“生死预习”——提前铺设安全路线。今年5月的任务中,他在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前驻足,眉头微蹙,“冰裂缝走向变了,去年的锚点不能用。”他跪在冰面,用冰锥反复敲击,通过回声判断冰体密度:“冰壳厚度必须达标,这是保障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队员们看着他画出的标记,间距精确到厘米。“最外侧锚点要向外倾斜45度,分散绳索拉力。”他边示范打结边解释,绳结收尾特意留几厘米余头,“这是给低温留的收缩空间,太紧勒伤绳索,太松会打滑。”这种苛刻标准,源于他对装备和风险的极致理解。

这份冷静沉淀自20多年的攀登生涯。从协作队员到修路队队长兼向导,珠峰于他而言,早已不是挑战的舞台,而是需要反复“精读”的教科书。20次登顶背后,是20多次与危险周旋。“珠峰从不会预警‘最危险’,考验总是突然到来。”多吉次仁说。

5月的修路任务蕴藏着刻骨铭心的考验。第一次上山遇流雪,他组织自救并下撤;第二次遇雪崩,积雪没至胸口,他凭肌肉记忆保持前倾姿势努力保留呼吸空间,这是他在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学到的第一课。两次险情后,修路队等天气稳定再出发,终获成功。

对他而言,修路是为山友提前“预习”生死,每处锚点、每个绳结,都是对抗未知的保障。

在海拔8300米处:用规矩守护生命

在珠峰,高山向导是他最核心的身份。每年带领山友冲顶时,他的背包里永远装着急救物资。“体温、血糖过低就要及时下撤,这不是商量,是规矩。”他向记者科普极端环境中的危险信号。

他说,在海拔8300米的“死亡地带”,风速超过25米/秒必须下撤,血氧低于70%也必须下撤。这些数字背后,是他用经验筑起的安全红线。

今年5月,多吉次仁在最后冲刺阶段与山友排队等待了两小时。“南坡和北坡的冲顶路线最终会合,大家都要顺着同一条安全绳走,体力不支的人慢下来,自然就堵了。”他解释,“北坡管理规范,拥堵时间通常比南坡短,但再短也得等。”等待时,他反复检查山友的氧气瓶压力和防寒装备,密切关注每个人的状态。“得让山友保持运动,哪怕消耗体力也要维持血液循环,静止会让体温快速下降。”而他自己,则站在队伍外侧,用身体为队员挡住侧风。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守护,源于他对攀登的深刻理解。在漫长的攀登历程中,他体会到理性与科学的重要性。攀登的意义不仅是站在山顶俯瞰风景,更在于助力每一位山友安全登顶并平安回家。

他表示,即便笃信使命,攀登中的未知危险仍如影随形。在一次次与高山的对话中,他明白攀登不该只靠激情和梦想,更不能为了登顶的荣耀而盲目冒险。真正的攀登,需要在科学指引下制定理性方案,对自身有清醒认知。

“我的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协助山友安全登顶并下撤到大本营。”这份对规矩的坚守,正是他作为高山向导最厚重的底色。

20次登顶珠峰:在荣光与责任之间

今年攀登季,多吉次仁两次成功登顶珠峰。第20次站在顶峰时,他甚至忘了看手表上的时间,直到山友提醒“你创造了国内纪录”,才想起从怀里掏出国旗。“无论登顶多少次,展国旗的瞬间都像第一次那样激动,这是对国家的敬意,也是每个登山者之间的默契。”他郑重地说道。

然而,成功登顶的喜悦中也藏着他的遗憾:“太着急了,竟然忘了带学校的校旗。学校给了我机会和生计,如果没有学校提供的平台,我无法站上世界之巅。”那是培养他的地方,本想借第20次登顶表达感谢,却因冲顶时的忙碌而遗忘了。“明年若还有机会,一定补上。”这个约定里,藏着他对职业起点的珍视。

展旗的激动过后,多吉次仁立刻切换到向导模式,检查山友的装备,确认氧气瓶余量;下撤时反复强调节奏,在海拔8000米处,他要求队员每走几步就检查一次冰爪卡扣。“上山容易下山难,多少人栽在最后1公里。”他的叮嘱里,是对风险的警惕。

当被问及刷新国内登顶次数纪录时,多吉次仁一脸严肃:“高山向导的登顶,从来不是‘自我炒作’。我们是在为山友探路、护航。”对他而言,每一次登顶都是工作的一部分,纪录只是副产品,不值得炫耀。

冰镐上的分寸:20次珠峰攀登者的专业

攀登季结束后,多吉次仁便回到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成为年轻的向导老师。“上课时,他要求学员掌握好冰川环境的基础判断方法,比如通过积雪的硬度和颜色分辨稳定性,依据冰层裂隙的走向预估潜在风险……这些课本外的知识,是他用20多年的脚印换来的。面对越来越多渴望挑战珠峰的年轻人,多吉次仁的建议很实在:“别盯着纪录,先学本事。”他常对学生说:“运物资时要观察修路队用什么钉子、怎么打结,冰壁的角度不同,绳结的打法就不同——这些学问比‘登顶次数’重要百倍。”

他强调,登山不是和别人比,是和自然、和自己比。“珠峰的每一段路都在教你谦卑,风大了就得等,雪厚了就得撤,体力不支了就得认。”在他看来,真正的登山者“懂得敬畏,更懂得放弃”。

如今,多吉次仁仍保持着每年至少一次珠峰攀登的节奏。“只要身体允许,团队需要,我就会上去。”他说,比起“国内纪录保持者”的头衔,更在意“每次都能把人平安带回来”。

20次登顶的传奇,在他口中不过是“20次尽责的旅程”。“珠峰会记住每个攀登者的名字,但更会筛选出真正的专业者。”他指着手机里的照片,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不是在征服它,是在学习如何与它共处。”这或许就是高山向导最珍贵的专业精神,在极致的自然面前,保持理性的谦卑,用专业的微光,照亮每一步向上的路。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