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70年前在同一地区能诞生两所西藏第一小学吗?
1951年,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教育环境、教学设施等依旧在萌芽阶段的情况下,昌都丁青县便传出了朗朗书声。
今年,是丁青县小学建立的71周年,这所小学在西藏解放之初就在丁青县的一片名为“甲木唐”的空地设立,彼时学校的名字还叫丁青卡小学,与昌都市实验小学同龄。然而,1952年丁青卡小学停办,经历了2年才正式创建,因此,准确来说丁青县小学是1954年始建。
1955年,丁青卡小学更名为丁青民办小学,校址也搬迁至如今的丁青镇。翻开丁青县志,上面记载:当时的学生只有30人,教师2人。1957年,小学发展到107名学生,教师5名。根据学生教学程度分为4个班,并开设了藏文、算术、卫生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故事等课程。
1978年,丁青县小学被自治区列为重点小学,在之后的发展中,丁青县小学不断完善教学制度,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1999年,丁青县小学在西藏班会考和全地区各县完小排名中,荣获第一。
时间回到2025年6月18日,丁青县小学的毕业典礼在硕大的操场举行,欢乐的氛围中夹杂着些许忧伤,哈达承载着这6年来的回忆,献给了老师同学,以此饯别。人群中,一名矮小微胖,戴着一顶藏式遮阳帽的老人正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叫塔巴次仁,今年58岁,是丁青县小学的一名藏文老师,也是丁青县小学目前资历最老的教师。
在丁青县小学,塔巴次仁犹如一本行走的历史书,他那双深邃且明亮的眼睛,记录了这所学校足足30年的变迁。
1985年,塔巴次仁从昌都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丁青县小学,此时的小学依旧叫丁青民办小学。
刚参加工作的塔巴次仁,立刻被艰苦的条件“上了一课”。校舍简陋得“一言难尽”:头顶是薄薄的铁皮,脚下是冰冷的水泥地。冬冷夏热不说,还毫无隔音可言,隔壁教室的讲课声清晰可闻。
除了恶劣的环境,教师短缺更是当时的一大难题。“因为是中小学合校,老师根本不够用。”塔巴次仁回忆道,“很多老师在主带两个班的同时,还得兼任好几门副课,累得倒头就睡是常态……”
为了尽可能改善教学环境,师生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当时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上午上完课,下午师生们就得一起劳动。种树、打扫、修栅栏……这些工作每天都得干。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师生心中,也渗透进了丁青县小学的每一砖每一瓦。
然而,即便如此,动员学生入学依然困难重重。塔巴次仁听到农牧民子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上学还不如挖虫草”。“最严重时来上学的学生只有一半……”现在想起来,塔巴次仁苍老的的脸上依旧略显无奈。
转机出现在21世纪初。国家教育福利政策如春风般吹遍雪域高原,6年义务教育变成了9年,学生们开始享受三包政策,教育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让我觉得改变最大的是农牧民对于子女上学的态度,现在是争着上学。”塔巴次仁难得的露出欣慰笑容。
“从无所谓上学”到“争着上学”这难道不正是西藏教育进步最好的体现?
如今的丁青县小学,早已旧貌换新颜。学校占地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49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齐全的各类活动室,为2600余名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136名教师中,高级教师达20名,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更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全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昌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多项荣誉。
71年,足以让耄耋老人走过一生,让荒原崛起现代化校园,让一个地区的教育图景彻底改观。
悠扬的毕业歌声响起,塔巴次仁老师收回远眺的目光,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他轻轻整理了一下藏式遮阳帽,转身融入欢送学生的人群中。
丁青县小学的变迁,正是西藏和平解放后教育腾飞、社会进步的一个生动缩影。塔巴次仁们三十载、四十载的坚守,如同高原上不灭的灯火,照亮了一代代雪域雏鹰的成长之路。这朗朗书声,必将在丁青河畔,在更广阔的高原大地上,回响得更加嘹亮,孕育着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