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消防救援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自1961年西藏首支消防队组建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消防救援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西藏消防救援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在安全防控、队伍建设、隐患治理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全区各族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织密安全防护网 守护高原万家灯火
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刘成刚在发布会上介绍,全区消防救援队伍始终聚焦各类火灾高风险领域,持续开展重大火灾隐患起底排查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行动,修订完善优化营商环境12项措施,建立“警消联防”“边消共防”等协作机制,全力保障关键节点、重要时段的消防安全。
针对文物古建筑这一重点保护对象,队伍研发应用双光电智能火灾探测系统,创新推行“铁脚板+防火墙+大数据”监管模式,有效消除了大批安全隐患。如今,西藏已连续22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各族干部群众的消防安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从1965年拉萨仅有的4个消火栓、1个消防队,到如今遍布城乡的7000余个市政消火栓、104个城市消防站,西藏消防基础设施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全区已建成7个真烟真火训练设施、9个特勤专业训练设施,队站基础训练设施达标率达94.7%,特勤站软硬件设施达标率达97%。2018年以来,全区消防队伍荣获省部级以上表彰283项,布达拉宫消防救援大队40年“零火灾”、安多县消防救援大队获评“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生动诠释了这支队伍的过硬战斗力。
队伍变革铸尖兵 宣教并举入人心
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办公室副主任郝阁明介绍,60年来,西藏消防队伍历经多次体制变革:1965年起实行义务兵役制,后经历军队代管、纳入武警序列等阶段,2018年改革转制后,正式成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肩负起全灾种应对的重要职责。力量和装备也从最初的1个消防队、3台消防车,发展为如今的65支专业队、上千辆执勤消防车和20余万件(套)装备器材,成功处置了定日6.8级地震、昌都丁青县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在接出警量年均增长21.4%的压力下,始终保持高效处置能力。
在消防安全宣传方面,队伍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用充满“糌粑味”“酥油香”的语言打通宣传“最后一公里”。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区已建成1个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70个县级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及7处消防主题公园,组建三级“雪域蓝盾·消防宣传教育讲师团”,常态化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寺庙的“六进”活动;在旅游景区设立85处“雪域蓝焰·服务驿站”,推出“牛叔带小央一起学消防”藏汉双语动漫等特色内容,更将消防知识纳入党校课程,构建起“全媒体覆盖、全场景融入”的宣传格局,让安全理念深植各族群众心中。
全链条整治隐患 共建共治保平安
针对群众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全区消防救援队伍以“全流程监管、全方位防治、全闭环落实”为主线,深入推进电动自行车、消防“生命通道”、动火作业、保温材料四大领域全链条整治。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处处长胡景川介绍,队伍通过成立专项工作专班,联合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每月制定《任务清单》精准推进,常态化发送警示通报强化督导,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整治合力。
具体整治中,针对电动自行车领域,16家行业部门联动发力,整治违规停放充电问题1.9万处,销毁非标车辆108台,建成充电端口5.1万个(与保有量配建比达1:3.4),并执行“居民电价”充电政策,实现整治以来无重大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针对消防“生命通道”,联合11家部门建立长效执法机制,惩戒占堵通道行为14起;针对动火作业和保温材料,6部门联合开展383次检查,排查整治隐患4520处。同时,发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基层力量开展“敲门除患”行动,引导群众争当安全“吹哨人”;借助“智慧消防”建设,在文物古建筑、重点街区安装消防车通道监测系统,在高层建筑配备电梯智能阻车系统,推动动火作业信息化监管,全面提升安全治理智能化水平。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