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罗则:“那一次,本该他登顶!”

2025年07月31日 08:3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郑璐 明吉 温凯
分享到:

今年88岁的罗则,是1975年登顶珠峰的“九勇士”之一。

“能够健康地活到今天,回首往事,我心中充满感恩与自豪。我特别忘不了逝去的好战友邬宗岳,他是我登山生涯中,最令我心痛和感动的一个人!”提及邬宗岳的名字时,罗则哽咽地说。

邬宗岳,云阳人,登山运动员,运动健将。1959年入选中国登山队。1960年攀登珠峰时,曾达8500米高度。1975年5月,在从北坡攀登珠峰突击顶峰时,于海拔8450米处遇难。

站在珠峰脚下,罗则告诉记者:“50年前,邬宗岳和我们一起登珠峰,他为了拍摄到珍贵的登顶镜头资料,走到队伍最后面,拍摄完毕,当他背上背包准备继续攀登时,因为踩到岩石板上的碎石,失足直接滑坠下去了。”

1975年再登珠峰时,邬宗岳已经42岁,是整个登顶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队伍即将开赴西藏时,长期分居两地的妻子才由成都调至北京,但他顾不得安排好家事就匆忙奔赴西藏。

经验丰富的邬宗岳被组织指派为登山队副政委,兼任登顶第一突击队队长,还负责拍摄工作,承担心电遥测任务。登顶过程中,他除了和大家一样背着鸭绒睡袋、氧气瓶、食品等物资,还多背了一部摄影机、一架照相机和一支信号枪,负荷比所有人都重。

罗则回忆说,当年登山队到达海拔7600米营地后,邬宗岳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揭开衣服,将穿着的“电极衣”上的插销固定在心电发射机上,裸露着手、脚在雪地上躺了约20分钟,向大本营发射心电讯号,经过两次试验,终于测试成功。

次日,突击队向海拔8600米的最后一个营地进发途中,为了留下运动员们与大自然搏斗的珍贵镜头,邬宗岳解开绳子,走在队伍后面进行拍摄。按常规,在高山攀登,必须结成登山小组,否则会有危险,但为了更好地完成拍摄任务,他选择了与队友分开,渐渐地消失不见。

晚上9点左右,到达突击营地的队员们准备去接应邬宗岳,但已经看不到他的踪影了。

成功登顶珠峰之后,罗则和其他队员在下撤途中寻找邬宗岳的踪迹。在下撤到8400多米的高度时,发现天空中盘旋着很多黄嘴鸟,这让他想起在家乡放羊时,如果看见这种黄嘴鸟,就说明附近有尸体。

“后来,我们循着黄嘴鸟周围漂浮的红白色物体找过去,那是他已经破烂的衣服里飘出来的鸭绒,找到了已经被冻得僵硬的邬宗岳的遗体。”说到这里,罗则的眼眶中浸满了泪水,“遗憾的是,当时登顶队员们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我们无法将他的遗体运下来,只能用一片片岩石盖住他的遗体。这就是我的战友邬宗岳,为了中国的登山事业,他永远留在了珠峰。”

1975年7月19日,《光明日报》以“珠穆朗玛一青松”为题详细报道了邬宗岳英勇献身的经过,并赋诗一首:“巍巍珠峰云天耸,无高不攀众英雄;可歌可颂邬宗岳,珠穆朗玛一青松!”

同年,邬宗岳被北京市革命委员会追认为烈士。

责任编辑:陈文乐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