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桑伊社区,活跃着一支名为“布谷响铃”的志愿服务队。“布谷”在藏语中与“儿女”的发音相似,且布谷鸟象征着吉祥与好运。而“响铃”则寓意着志愿服务队“布谷”的郑重承诺——每周定期上门问候,确保老人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每当“布谷响铃”的声音在社区里回荡,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细致照料,更传递了如家人般的温暖关怀。从服务队队员亲自送餐的忙碌身影,到社区食堂里弥漫的饭菜香气,这份温情正悄然滋润着社区每一位老人的晚年时光。 记者 谭瑞华
“布谷”上门:被牵挂的日常
“奶奶,今天特意为您多准备了一些红烧茄子,知道您最喜欢这道菜。”中午十二点半,阳光刚刚越过啤酒厂退休基地的窗台,在墙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此时,“布谷”尼玛曲珍,手捧还冒着热气的保温饭盒,轻轻敲响了平措卓嘎的家门——这声亲昵的“奶奶”,是“布谷”们对老人最真挚的称呼,也让敬老爱幼的温情在社区的每个角落静静流淌。
桑伊社区以居民安居小区和单位退休基地为主,许多老人如平措卓嘎般,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有的已独居多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健康照护和精神陪伴成为老人们难以回避的难题。2023年,“布谷响铃”关爱老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启动,宛如为老人们增添了一群贴心的“儿女”。
这支服务队汇聚了众多热心人士,包括双联户代表、新退休人员,还有辖区的商户经营者。26岁的尼玛曲珍加入“布谷响铃”志愿服务队已近两年,每日穿梭于楼栋之间,手中的记事本密密麻麻——哪家灯泡需更换、谁该缴纳水电费,一目了然。“老人们总说‘别麻烦’,但接过东西时他们眼中的光芒,让我知道这份付出值得。”她微笑着说。尼玛曲珍教平措卓嘎使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陪伴边巴老人回忆年轻时的往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汇聚成老人们心中实实在在的温暖。
食堂飘香:烟火气里的暖心滋味
桑伊社区里的“布谷响铃”食堂,悄然将温暖融入每日的烟火气息中。木质餐桌上铺着整洁的桌布,消毒柜里的碗碟闪烁着洁净的光泽。桑伊社区居委会主任卓玛拉增表示:“这食堂不仅是为了做饭,更是为大家营造了一个热闹温馨的家。”
“这个食堂的饭菜确实令人满意,不仅干净卫生一目了然,而且位于社区内,地理位置十分便利,口味也相当出色。”桑伊社区的居民李先生评价道。
这里的暖心政策落到实处,孤寡老人及80岁以上的长辈可享用免费餐,由“布谷响铃”的队员亲自上门配送;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八折优惠,60岁以上享九折;环卫工人和新就业群体享七折,10岁以下的孩子只需支付五折。未来,社区还将推出更多优惠方案,真正让食堂的温暖传达到每家每户。
69岁的平措卓嘎在桑伊社区已居住了35年,从成都来藏投身电力建设,如今腿脚不便,子女又远在他乡。“以前常独自煮面条凑合,现在每天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平措卓嘎说。这口热乎饭,不仅温暖了她的胃,更深深温暖了她的心。
温情蔓延:从“小服务”到“大家庭”
据桑伊社区党委副书记拉珍介绍,“布谷响铃”志愿服务队创新性地推出了“5321”工作模式,该模式包括主题活动、协同机制,以及一份详尽的服务清单,清单中明确列出了“换灯泡、代缴费、陪聊天”等服务内容。目前,已有32位老人受到重点关注,其中6位孤寡老人得到了专人照料,从生活细节到精神方面,均体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桑伊社区,“布谷响铃”志愿服务队的温情关怀早已超越了日常照料的界限,如同藤蔓般悄然融入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布谷”们每周陪伴平措卓嘎聊天时,会细心记录下她提及的琐事,待下次来访时便会妥善处理;每逢社区举办文艺汇演,“布谷响铃”志愿服务队的“布谷”们更是提前半小时前来接她。平措卓嘎眼中闪烁着笑意,感慨地说:“他们连我自己都遗忘的小事都铭记在心,比亲人还要贴心。”
拉珍表示,未来,桑伊社区将依托“布谷响铃”食堂作为支点,持续延伸助老、爱幼、扶弱、便民的服务链条,力求让民生温度触手可及,将治理效能切实转化为群众真切的获得感,在新时代的征途上谱写民生改善的新篇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