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西藏旅游总公司的成立,如一粒破土的种子,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旅游产业化的第一缕根系。此后40多年,西藏旅游业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行,从“少数人的远方”到“大众的向往”,以蓬勃态势发展成为西藏支柱性产业,绘就了一幅“诗与远方”的壮阔画卷。
启程:西藏旅游总公司成立
“在做一件填补空白、开创未来的事”
“1983年,西藏与四川省旅游学校开展首批定向委托培训,40人的选拔解决了当时专业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西藏国际旅游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原西藏旅游总公司总经理)才旺贡嘎的开场白,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行业的起点。彼时的西藏自治区旅游局与西藏旅游总公司(西藏旅投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前身)还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政企尚未分离,整个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如同一张白纸。
在1985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年轻的才旺贡嘎在西藏旅游总公司的一间平房里,一笔一画地誊写着外语单词。此刻的他,是西藏与四川省旅游学校首批定向委托培训的40名学员之一,肩负着填补西藏旅游专业人才空白的期望与责任。
回忆起西藏旅游总公司成立初期的景象,才旺贡嘎感慨不已:“当时全区的旅行社屈指可数,像布达拉宫、大昭寺这样的核心景点,连一份系统、规范的讲解词都没有,早期旅游接待几乎依赖入境游及外交渠道,游客主要是外籍人士。”
才旺贡嘎至今仍清晰记得,西藏旅游从业者队伍的构成极其特殊:“多数是中央部委援藏干部和有外语基础的本地骨干,个个都是‘宝贝疙瘩’。”为了带好第一个外宾团,他曾彻夜不眠,手写20多页讲解稿,反复背诵。“那种窘迫和压力,现在想来依然印象深刻。但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填补空白、开创未来的事。”
这批学员,如星星之火,成为点燃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一束火苗。1985年毕业后,他们被分配到旅行社和酒店等亟须岗位上,成为西藏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专业人才。才旺贡嘎自此扎根旅游行业,从一线导游做起,亲身经历了从设施简陋、路线单一,业态以传统包价团队游和少量探险徒步为主,到后来业态逐渐丰富、市场逐步扩大的全过程。这一盏盏最初的红色“星火”,照亮了西藏旅游专业化发展的前行之路。
绽放: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西藏旅游真正实现‘全域开花’”
如果说专业人才的培养给西藏旅游业埋下了希望的种子,那么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则如同一声春雷,彻底唤醒了这片旅游沃土。
“青藏铁路通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西藏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大门。”西藏自治区旅行社协会会长、西藏旅投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建军谈及此事,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亲历了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深刻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巨变。
“青藏铁路通车之前,我们做旅游的,一年能接上几十个像样的团,就算是丰收年了。通车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全国各地的人潮涌进西藏。”关建军细数着变化。通车后的几年内,西藏旅行社数量从通车前的几十家,迅速裂变为300多家,除了国旅、青旅、中旅这些大公司,大量充满活力的本地民营旅行社也不断涌现,同时,旅游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逆转:从过去境外游客占主导,变成了国内游客唱主角。现在,旅游真正从“少数人独享”走向了“大众选择”。
更深刻的变化体现在线路的延伸和产品的丰富上。过去的西藏游就是“老三样”:在拉萨、日喀则、山南,围着几个核心景点转。“铁路通车后,就像按下了快进键,线路迅速拓展到林芝这个‘西藏江南’,然后是阿里的冈仁波齐、古格王朝遗址;林芝和昌都的米堆冰川、来古冰川、芒康盐井;那曲的圣象天门、藏北草原……真正实现了‘全域开花’。”关建军说。
基础设施的飞跃为这一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关建军对此感触尤深:“交通是旅游的生命线。以前带团去纳木错,车陷在泥地里是常有的事。那时候,旅行社大多开着吉普车,常有车子抛锚,或困在泥地里,或卡在雪地上,于是不管你是游客还是向导,大伙都得一起下来推车、刨雪。”
破冰:“冬游西藏”政策出台
“一剂‘强心针’注入新活力”
然而,高原旅游并非总是阳光灿烂,严酷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也带来了显著的挑战:漫长的淡季。
“从前‘十一’黄金周一过,旅行社基本就准备关门歇业,员工们戏称‘直接放羊’去了。”关建军对曾经遭遇的困境坦言道,“半年饱半年饥”是行业的常态。漫长的冬季(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游客数量锐减,经营压力大,关键是游客普遍认为西藏冬季气候恶劣,不适合旅游。
为了打破季节的桎梏,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地努力和探索。2018年,西藏启动“冬游西藏”市场促进活动,政策优惠力度空前,各类优惠活动受到追捧。当年1月至4月,西藏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66.7万人次,同比增长63.5%,实现旅游总收入逾35亿元,同比增长62.8%。
“‘冬游西藏’政策像一剂‘强心针’,为西藏冬季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逐步实现了淡季不淡的目标。”关建军说,“冬季的西藏别有风景,西藏第一块农田的春耕耕种仪式、普莫雍错冰湖赶羊的生态迁徙……这些在夏季是完全无法体验到的。”
随着“冬游西藏”政策的出台并不断扩大知名度,西藏各市地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项目,从拉萨的“藏历新年”,到林芝的“工布新年”,再到昌都的极美冰川,游客们不仅能在冬季享受到优惠的价格,还能体验到不同于夏季的别样风情。
才旺贡嘎也见证了这一变化。他感慨地说:“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熬过漫长的冬季,现在我们致力于挖掘拥有丰富文化性、地域性、季节性的深度体验,让游客‘冬游无忧’。”
发展:讲好“诗与远方”故事
“西藏旅游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
日月如梭,织就世间沧海巨变。当初那个在油灯下苦读外语的少年,今天已经成为见证行业风云变幻的资深人士,才旺贡嘎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这一代人,角色在不断转变。过去,我们更多是‘接待者’,把游客服务好、行程安排好,现在,我们是‘文化传播者’。西藏旅游不能只有‘颜值’,更要有‘内涵’。我们要讲好西藏故事,让游客来得开心、游得安心、走得舒心,带着对西藏真实美好的印象和体验离开。”
关建军则着眼于更广阔的责任与未来:“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政府和从业者共同努力,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坚决净化市场环境。”他还特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过去,我们主要关注外来游客。现在,本地群众的旅游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国有旅行社在这方面承担着特殊责任,积极组织‘西藏人游区外’等。这既满足了高原各族群众看世界的需求,也极大地增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自信心和幸福感。旅游,真正成了连接区内外的桥梁。”
“西藏旅游业40余年的发展变化,是一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奋斗史。”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肖传江表示,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节点回望,西藏旅游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从1983年首批40名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点燃星星之火;到2006年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迎来井喷式发展,游客主体从境外转向国内;再到‘冬游西藏’政策成功破冰,实现淡季不淡,每一步都凝聚着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区上下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润心惠民为核心,深入实施‘九大工程’,推动文旅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12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7%;实现旅游总花费315.52亿元,同比增长10.18%。文化产业产值达77.24亿元,增长21.2%。“这一组组数据,不仅见证了西藏文化和旅游产业强劲的复苏势头和市场潜力,也预示着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无限潜力和广阔前景。”肖传江说。
当谈及未来发展时,肖传江表示,下一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主线,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在持续优化“冬游西藏”等政策,丰富旅游产品,提升“全域开花”水平的同时,讲好西藏故事,强化布达拉宫特展、非遗周活动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旅游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同时,狠抓市场秩序整治,提升服务质量,加快数智文旅建设,依托唐蕃古道、G219等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走廊,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实现更高增长,让旅游业真正成为富民兴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产业”。40余年雪域旅痕,镌刻着个体的奋斗与时代的洪流,也昭示着这条“天路”通往更远、更灿烂的明天。(记者 德吉央宗 娄梦琳 马晓艳 李梅英 索朗群培 旦增央啦)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