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文物保护维修——

布达拉宫:千年宫堡 光彩熠熠

2025年08月03日 08:2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1989年10月12日,《西藏日报》在头版刊登消息《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开工典礼隆重举行》,报道指出,宏伟壮观的布达拉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西藏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是藏族人民文化艺术的宝库,保护、维修布达拉宫,对弘扬祖国和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整个维修工程中要坚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加强领导,万无一失”的原则,同时按照文物保护法关于“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规定,整旧复原,保持布达拉宫原有结构和整体风貌;要严格执行各项安全保卫措施,既要达到重点维修的目的,又要确保布达拉宫和宫内文物的绝对安全。

在拉萨市中心,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屹立于海拔3700余米的玛布日山顶上。这座恢宏博大、庄严灿烂、内涵丰富的伟大建筑,矗立于天地之间,经受千年岁月的洗礼,足以让每位初见它的人心生震撼。

布达拉宫依山就势,向上伸展,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宫堡建筑,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集藏式古城堡与寺院建筑于一体的艺术殿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世界建筑史的奇观,布达拉宫始终是西藏最亮丽的名片,它的英姿举世闻名,令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布达拉宫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特别关心支持下,1961年3月布达拉宫和萨迦寺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近3亿元对布达拉宫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维修工程,在此之后,形成以日修岁修为工作准则持续开展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让布达拉宫在今天,依然以壮丽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国家行动:

启动规模空前的文物维修工程

《西藏王统记》等多部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30年代,少年松赞干布率领士兵与臣属,从吉曲河(即拉萨河)上游的墨竹来到吉雪沃塘(即拉萨河谷),惊叹于这片“万岭回环,宛如城郭”的平坦宝地和那气势恢宏的红山。

松赞干布左手勒住缰绳,右手遥指红山:“我要在这里建造一座新的王城!”

吐蕃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建起拉萨第一座宫堡,史称红山宫,这便是布达拉宫的前身。在这里,他先后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

此后几百年间,红山宫历经繁华,也遭遇雷击与战乱,至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而被毁。直至公元17世纪,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在红山宫原址重修宫殿,几年间,白宫初立,红宫再现,一座错落有致、红白交相辉映的宫堡,好似从红山长出来一般伟岸。自此,布达拉宫的名字被正式确立,并延续至今。

光阴如流水,千年一瞬间。布达拉宫建造年代久远,岁月的无情摧残让它好似一位伤痕累累的老者——木构件普遍腐朽,出现断裂拔榫、扭曲变形;墙壁酥碱开裂、地面下沉;壁画空鼓、画面污染……

1984年至1988年间,国家文物局等有关单位多次选派专家,与西藏的古建筑专家一起,对布达拉宫的险情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经过科学论证和细致调查,专家们发现,布达拉宫因年久失修,已是险情四伏,维修势在必行。

1988年9月,西藏自治区呈报国务院的《关于抢修布达拉宫的紧急报告》,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经由中央最高决策层讨论,当年10月,一条喜讯从北京中南海传出:中央决定拨巨额专款,对布达拉宫进行全面维修。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赞扬,西藏各族人民颂扬“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业绩”。

1989年,布达拉宫管理处正式成立。这一年,25岁的尼玛次仁成为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位土生土长的拉萨人,并不记得有多少次从山下仰望布达拉宫,更未想过,他将深入参与两次大规模维修,并从此与布达拉宫“朝夕相伴”20多年。

尼玛次仁记得,1989年10月11日,布达拉宫一期维修工程在白宫北侧地垄举行开工破土仪式,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最彻底的文物维修工程的序幕。

在专家学者多方论证之后,中央先后为工程投入5300万元人民币。同时,为满足特殊需求,国务院特批调拨黄金和白银,自治区特批采购大量珍珠、红珊瑚、绿松石、朱砂等珍贵物资。这次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共完成111个项目,涉及红宫、白宫和山上大多数附属建筑及山下“雪城”部分古建筑的维修和居民搬迁。

“这次大规模维修历时5年,于1994年告一段落。”尼玛次仁介绍说,同年8月,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竣工之际,国务院启动布达拉宫申遗工作。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西藏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2000年和2001年,拉萨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先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扩展项目。

匠心独运:

在修旧如旧中重获新生

1987年,27岁的顿旦次仁从山南老家来到拉萨,凭借精湛的藏族传统木工手艺,留在布达拉宫做了一名木匠。

顿旦次仁至今清楚记得,1989年的秋天,红山脚下汇聚着来自西藏各地的匠人,夯土声与劳动之歌交织成一场场交响乐,人们为保护这座古老的宫殿挥汗如雨。

他的内心曾因此而深受震撼。“那场面太壮观了,那么多能工巧匠为布达拉宫献计出力,令人感动和震撼。”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顿旦次仁回忆往昔,眼中仍闪烁光芒。

维修工程的实施,令布达拉宫焕然一新。这次浩大的维修工程是我国首次大型藏式古建筑的科学修缮工作,开创了“考古勘察—结构加固—工艺复原”的系统性全面保护流程,不仅保护了建筑本身,也防止其内部重要文物因建筑结构坍塌而带来不可逆损失,为推动我区文物古建筑维修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作用。

作为全程参与者,尼玛次仁介绍,1989年启动的维修工程采取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实施步骤,“但古建筑维修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布达拉宫本体建筑体量大、构造错综复杂,仍有诸多隐患未被彻底排除”。

2001年6月,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被列为新一期全国重点文化项目。

此时,尼玛次仁担任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相关负责人。他说:“这一年全国有六大重点古建筑维修项目,西藏占了半壁江山,充分彰显了国家对西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高度重视。”

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总投资达3.8亿元,实施4大类289个项目,于2002年动工,2009年8月竣工,历时7年之久。该工程延续了“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尊重民族风格、尊重宗教需要”的重要原则和“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加强领导、万无一失”的修缮方针。

在该工程中,中央为布达拉宫维修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共8大项64个子项目,包括地垄加固修缮、壁画修复和5万余平方米的雪城保护维修,搬迁303户居民和6万余平方米的环境整治工作,安排了布达拉宫建筑群的消防、安防、给排水、电器照明等工程建设。

相比一期工程,现代科技在二期维修工程中被广泛运用,突出亮点有改性阿嘎土的研发和低压灌浆加固等技术。对此,尼玛次仁表示:“现代科技手段与藏民族传统古建维修工艺的完美结合,不仅确保了西藏文物‘延年益寿’,也推动了西藏古建维修技术的提高。”

2016年,尼玛次仁从自治区文化部门退休后,担任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协会会长一职。他坦言,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见证并亲身参与了布达拉宫的两次大规模维修工作。

据介绍,布达拉宫两次大规模维修,集中了全国优秀的文物维修保护工程设计队伍、科研力量和施工队伍。自治区人民政府还发通告动员民间的能工巧匠积极参与,使散落民间的西藏优秀工匠用传自祖辈的高超技艺,集中力量和智慧为布达拉宫维修出谋划策,为此后西藏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顶尖的工匠艺人。

谈到此,尼玛次仁难掩激动之情:“布达拉宫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集聚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改扩增建,用一砖一瓦垒砌而成的。由于保护得力,至今光彩熠熠。”

薪火相传:

让文化宝库“活”起来

2025年7月2日,拉萨又下了一夜雨,到翌日清晨8时左右仍未停歇。64岁的顿旦次仁早起后匆忙喝了一杯酥油茶,便踏着湿润的石板路,向布达拉宫疾步前行。

45岁的普琼紧跟其后。从16岁起,他就跟着顿旦次仁学习藏族传统木工技艺,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匠人。

经过两次大规模维修后,为做好古建筑的持续保养和维护,布达拉宫管理处于2003年成立涵盖木匠、石匠、泥匠、缝纫工、彩绘师等多个工种的维修科,约60名技术人员,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保留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原则,对其进行修缮。

在木匠组工作近40年,顿旦次仁深怕连续几日的雨水给木质结构带来安全隐患。师徒俩就这样拾级而上,走到布达拉宫建筑的每一寸角落,停顿、仔细察看、确定无碍,再向下一个点走去。两人的身影在宫墙间穿梭,最终缩成宫墙上跃动的点。

这一天,维修科其他人员也都深入到这座古建筑的犄角旮旯。几乎全年,他们都保持着这样的待命状态。

对待布达拉宫,他们事无巨细,慎之又慎。“发现问题要尽快解决。”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科长扎西平措说,维修科的工作属于预防性保护,平日里保养维护得当,才不会让小隐患变成大问题。

扎西平措介绍说,除整体建筑保养,布达拉宫每一个房间、每一道缝隙、每一面墙皮、每一寸砖瓦、每一根梁柱,都要进行日常的“缝缝补补”和预防性保养,“就像人要治未病,预防最重要,我们就是布达拉宫的‘保健医生’”。

每年藏历9月22日,一项可以全员参与的盛大活动在布达拉宫启幕。藏红花等各种原料尽数倒进布达拉宫管理处准备好的桶里,人们亲手为这座宫堡“美容”。

“一线操作人员全是管理处的专业人员。”扎西平措说,布达拉宫一期二期大规模维修系统记录了藏式建筑的传统工艺做法,比如阿嘎土的夯筑、建筑外墙面泼白灰的传统仪式等,为藏族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琐碎的传统工艺,成为日后布达拉宫的保养“秘籍”。布达拉宫维修科招募的匠人多数来自民间,具备藏式古建筑维修的精湛技术与经验,也在日复一日间,以师带徒模式培养新的梯队。

正因为有无数个像顿旦次仁这样的匠人,用青春、汗水和智慧,精心呵护布达拉宫,才确保了这座世界遗产的安全稳固,也让布达拉宫的辉煌得以延续至今。

作为存续千年的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殿堂,其内部更是保存了浩瀚的中华文化瑰宝。

“以画记史,寓史于画”,正是布达拉宫壁画的主要功能和表现形式。布达拉宫内有总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壁画,描绘了文成公主入藏、五世达赖赴京觐见顺治皇帝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除8座金质灵塔外,还有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以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饰等各类文物7万余件;收藏有汉、藏、满、蒙、梵文等文种39752函古籍文献,包括藏量居世界之首、自公元7世纪以来的近3万叶460多函贝叶经珍品,保存了全球超过60%的贝叶经,其中最早的珍品距今已逾千年。

2018年底,国家启动总投资3亿元、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内容包括古籍文献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利用四大部分。目前,该工程进入三期实施阶段。工程的实施,将让更多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至今,布达拉宫仍是集西藏文化之大成的博物馆。千年过去,它不只是一座众人仰之弥高的殿堂,更深深根植在高原人民的日常生活里。它的庄严和神奇,来自建筑和文物,也来自无数人的参与,以及投入的情感与智慧。

(郑璐 曹琳 欧珠次仁 冯琳琳 平措诺吉 参与采写)

扎西平措:“我们是布达拉宫的‘保健医生’!”

本网记者 晓勇 达珍 曹琳

皮肤黝黑、中等身材的扎西平措,马不停蹄地从外面赶回来,与等待他的记者边打招呼边解释:“这两天一直下雨,昨晚的雨下得很大,我们维修科的所有人员今早都去检查了,若发现问题,得马上解决。不然,就会从小隐患变成大问题。”

为确保古建筑安全稳定运行,布达拉宫管理处于2003年正式成立维修科。用扎西平措的话说:“有专业人员为布达拉宫实行日修岁修工作,365天都在为其做维护和保养。所以,布达拉宫一二期维修之后,再没进行过大规模维修,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0年,扎西平措调至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至今。从开始接触到慢慢热爱这份工作,他有了一种使命感:“我们就是布达拉宫的‘保健医生’。”

他说:“每天光在单位的步数就不低于1.5万步,因为总是要上上下下围着布达拉宫转。加之是在室外工作,我们维修科的人都被晒得黑乎乎的。”

布达拉宫作为依山建筑,边脚不平,需搭建平层,共13层,7层以下是地垄,这也是布达拉宫的基础。共有千余间房屋需要日常维护。扎西平措说:“维修科的60余名工匠必须具备藏式古建筑维修的技术与经验,每天要仔细察看布达拉宫各处,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动,也会去做预防性的维护。布达拉宫的土体保养、笾玛草墙体修复、墙体裂缝处理、腐朽构件更换、木构件更新、缝制建筑保护装饰布料、彩绘修补以及一年一度墙体粉刷工作等,都是由我们负责完成。”

“布达拉宫很大,总有人在围着这座古老的建筑转,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它、保养它。”扎西平措说,如今古建筑维修工作面临材料稀缺、技术传承难等多重挑战,需依赖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和维护。因此,为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需求,布达拉宫管理处也在开展藏式古建筑科技保护研究,尝试研发和应用新的材料与工艺,以提升西藏传统古建筑的科学保护水平。

尼玛次仁:“全程参与两次维修, 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本网记者 晓勇 曹琳 欧珠次仁

“维修布达拉宫,涉及面之广、维修经费之多、工程量之大,均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纪录。”尼玛次仁说,“这是一项顺应民意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尼玛次仁的办公室里,谈起有关布达拉宫的方方面面,他都如数家珍。他说:“我曾在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了20多年,全程参与两次维修工程,是我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布达拉宫是雪域高原上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不同时期增改扩建导致上下建筑错位,加上风化、日照、温差等自然因素,对建筑造成了伤害。尼玛次仁说:“我常年在布达拉宫工作,非常了解它的健康状况。许多木构件出现了腐朽、虫蛀现象,不少墙体出现开裂,壁画受到破损。”

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老先生(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弟子),带领专家组进藏,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最终向国务院递交了勘察报告,建议对布达拉宫开展一次有规模、有效果的抢险加固维修工程。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布达拉宫的安危。1988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布达拉宫一期维修工程,明确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补助3500万元。”尼玛次仁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缮,发现了大量当时没有勘察到的险情。由于缺少高科技设备,有些地方环境非常密闭,仅靠人力无法探查到。所以,实际维修工程量不断增加,国家又追加投入180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巨款,特别是在单体文物保护上就投入这么大,非常难得。”

尼玛次仁略显激动地说:“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成功,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特别关怀的结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布达拉宫及其所代表的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爱护。”

记者手记

高原历史的脉搏跳动如初

周辉 晓勇

夏日,拉萨河谷绿意盎然,雄伟的布达拉宫熠熠生辉。

采访中,记者跟随管理人员登上这座气势恢宏的宫堡,它向我们展示了藏民族对美的惊人创造,千余年的雕刻、铸造、绘画、编织手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收藏的贝叶经、瓷器、玉器、锦缎、金银器皿令人叹为观止。

抚摸着夯筑的墙体,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高原历史脉搏的跳动;站在高处俯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拉萨车来人往,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藏是一个传统文化辉煌的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古迹密布。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中,布达拉宫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建筑技艺、丰富的文物收藏,成为西藏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1989年的夯土声犹在耳畔,那是汇聚国内专家、西藏匠人的盛大交响。当历史的风霜侵蚀着这座千年宫堡,正是国家的力量和无数双手掌的托举,才让它始终挺立于世界之巅,展现着壮丽迷人的风采。

正如尼玛次仁所言:“举世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爱护。”

可以说,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是我区古建文物保护中的成功范例,影响深远。一方面,为西藏文物保护培养了大量能工巧匠、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从管理到施工产生了许多技术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我区文物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顿旦次仁师徒在雨中巡护的身影,深深地印刻在记者脑海中。这种师徒传承的薪火,就像当年维修工程一样影响至今,这样的积淀、传承和创新,推动西藏文物保护事业实现长足发展,让那些穿越千年风雨的古建、文物心跳如初,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唐朕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