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西藏日报》二版刊登消息《全区包虫病流行调查工作全面展开》。报道写道:本次包虫病流行调查工作将在全区70个县区364个村内进行,调查人数约为72800人。调查内容包括人群患病率、犬感染情况、中间宿主患病情况和防治知识四个方面。
2016年,一场西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虫病流调启幕,吹响了全面歼灭包虫病的冲锋号。
从1.66%到0.16%,8年间,西藏包虫病患病率断崖式下降。这一成果,不仅创造了西藏地方病防控史奇迹,更为全国地方病防控树立了标杆。
包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十大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在青藏高原肆虐尤甚,其中泡型包虫病更是令人谈之色变的“虫癌”,其防治工作复杂、难度大,曾经是西藏农牧民群众挥之不去的“健康之殇”。
然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全区上下勠力同心,西藏包虫病实现从“高度流行”到“有效控制”的防治奇迹,翻开了西藏医疗卫生事业新的璀璨篇章。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原体检”
盛夏的羌塘草原,草色如翠,天幕湛蓝,牛羊点点。然而,这片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广袤草原,曾是包虫病潜伏的“重灾区”。
8年前,那曲牧民尼夏第一次得知自己患有严重的包虫病。
“村里大喇叭通知我们去村委会做包虫病检查。”尼夏回忆说。
当被问及“当时了解包虫病吗?”
尼夏摇了摇头,“从来没有听说过。”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人感染泡型包虫病后如不及时治疗,10年内病死率可达94%。长期以来,包虫病不仅蚕食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更让无数家庭陷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
早在2012年,在全国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随机调查发现西藏包虫病情况较为严重。“为了摸清西藏包虫病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2016年8月至10月,我们对病情分布不清的70个县区组织开展了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自治区疾控中心主任李景中,时任自治区包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对当时的情况至今记忆犹新。
由此,一场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启动。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筹协调下,17个对口援藏省市选派了276名专家赴藏,与本地专业人员并肩作战。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王子江就是其中一员,2016年8月,他带领辽宁省18名专家奔赴西藏开展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工作。
“我们先是在拉萨围绕统一调查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3天培训,并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高原环境。”王子江介绍说,辽宁省援藏专家承担了索县、尼玛县等6个县区的调查工作,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走访,超额完成了流调任务。
“用了3个月时间,在全区各地市筛查364个村的77049人,查出包虫病患者1371人,首次全面掌握了西藏包虫病的流行底数。”李景中告诉记者,1.66%的患病率由此而来。
此次筛查不仅关注人群感染情况,还对动物宿主犬和牛羊等家畜进行了同步筛查。结果显示,犬感染率7.3%,家畜患病率13.21%。
“情况比想象中更为严重,病患比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李景中介绍说,当时调查证实全区7地市、74个县区均有包虫病分布流行,其中47个县发现有泡型包虫病。
“这次流调一是摸清疫情底数,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患者发展为重症;三是通过筛查同步开展健康教育,让群众充分认识包虫病的危害,掌握防治知识,主动参与防治工作。”王子江说,“从调查结果来看,情况非常严峻,也证明了开展这场大规模流调是极为正确和必要的。”
打赢全民包虫病三年攻坚“歼灭战”
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自治区把包虫病防治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控制包虫病流行’的目标,作出了‘决不把包虫病带入小康社会’的承诺。”李景中说。
2017年3月,《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2017-2020年)》正式印发,要求实施全人群包虫病筛查,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时称“包虫病综合防治三年攻坚行动”。
综合防治,底数为先。据《西藏日报》报道,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对口援藏省市的支持下,我区先后协调组织近500名区外专家进藏,与3000多名区内医务人员组成800多个筛查组,分赴全区各乡镇、村居开展筛查工作。
那曲市人民医院医生多吉桑培仍然清晰地记得,2017年4月,他在安多县扎仁镇参加了包虫病筛查启动仪式暨培训,那曲的筛查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援藏专家和我们本地医生都投入到了筛查工作当中。”
“进藏前,我们在知识、物资、设备、身体等各方面做了很多准备。高原反应确实厉害,但大家都咬牙挺住了。杭州援藏干部和当地领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医护人员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工作和生活方面都很顺利,也感觉很开心。”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超声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赵丹的记忆里,尽管地广人稀,路况不好经常抛锚,晚上睡觉需要拼床,甚至在做B超检查时都要吸着氧气,但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与尊重,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对于本地医护人员来说,困难更多来自技术和设备。“筛查主要靠B超机,而当时有包虫病筛查资质的超声医生在整个那曲不超过 30人,有的医生还分不清包虫病和其它肝脏疾病。”多吉桑培坦言,“当时,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仅有一台超声机,藏医院、妇保院和其它县医院加起来也没有几台设备可用。”
尽管困难重重,但截至2017年11月底,援藏专家和区内医疗技术人员已经完成对全区290余万2岁以上人群的B超检查及血清学检测,检出病例26846人,实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工作目标,首次全面准确地绘出我区包虫病“流行地图”。
防控关键在早发现、早报告和早治疗。“政府确定了13家医院为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定点医院,统筹资金对符合手术指标的包虫病患者开通免费手术绿色通道,对符合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及时建档立卡、投服免费药品。”李景中说。2018年,我区对筛查出来的包虫病阳性患者进行了分类治疗,切实做到了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不出藏、无预约、无等候、零支付”,实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
“经过复查,你的包虫病已经根治了。”2019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纠结了一年多才决定手术的香茂乡牧民尼夏,听到主刀医生这样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没花一分治疗费就治好了病,尼夏和家人很是感激:“要不是医生给我做检查,我都不知道自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我现在能健康安心地生活,要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
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巴桑顿珠对2017年至2019年开展的包虫病手术数量印象深刻:“我们医院是13家定点医院之一,而且是作为兜底医院,任务更重。2017年、2018年,平均每年包虫病的手术都达到两三百台,最多的时候达到每天四五台。”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区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5000多例,药物治疗15400多例,随访28490人次,登记管理率100%。
消除包虫病的危害,更要注重源头管理,切断传染源。在做好病例筛查和患者救治的同时,我区同步实施了以传染源管理和畜间疫情防控为重点的源头管理工作——为流浪犬建设收容所,对家养犬实施投药驱虫,持续落实新生羔羊免疫、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强对农牧民群众的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不喝生水、勤洗手、不把生的牲畜内脏等投喂犬类。
“这一系列措施使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李景中介绍说,截至2019年底,全区人群包虫病患病率已经降至0.26%,74个县区中包虫病人群患病率低于1%的县区达到70个,“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3年攻坚行动取得举世瞩目成效的基础上,西藏持续巩固防治成果,在常态化管理、基层能力建设、源头防控等方面久久为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区包虫病人群患病率下降到0.16%,家犬感染率下降到0.92%,这意味着,曾经肆虐高原牧区的包虫病得到了基本有效控制。
创造从高原样本到全国标杆奇迹
从2016年“高度流行”到如今得到“有效控制”,西藏以近十年时间鏖战书写了人类在高海拔地区控制重大寄生虫病的高原奇迹,也为全国地方病防治贡献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西藏方案”。
——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包虫病综合防治最有力的保障,就是一套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李景中介绍说,自治区将包虫病防治纳入脱贫攻坚和健康西藏建设,成立了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指挥部,协调卫生健康、农业农村、公安等17个部门明确职责和任务,组织基层干部、医务人员、牧民群众广泛参与,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工作机制,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覆盖全体人群的筛查。“全人群包虫病筛查在西藏甚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3年的筛查任务量在一年内圆满完成,创造了西藏地方病、传染病防控史上的一个奇迹。”李景中认为,这种全覆盖筛查模式为摸清疾病分布和流行情况、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研技术的创新迭代。“从内囊摘除到包囊剥膜,到开创微创化,再到创新使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包虫病手术实现了技术更新迭代。”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巴桑顿珠介绍说,特别是组团式援藏以来,在援藏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自治区人民医院在包虫病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着“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并发症”的原则,基本废弃原来单纯内囊摘除术式,基本消灭了残腔相关并发症,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患者平均住院日由原来的16天缩短为8.5天,术后复发率为零。”
双平台驱动包虫病防治技术革新。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包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落户西藏自治区疾控中心;2024年,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藏工作站揭牌。双科研平台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现场示范”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为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注入了核心动力。
“在自治区统筹下,17个部门在明确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形成合力,有效推进了工作;同时,做好畜间疫情防控、传染源管理、患者发现和救治三项核心措施。”李景中说,“以上两点我们将在结核病等4种重点疾病防控工作中予以借鉴,依托全民健康体检,做到四病同筛同防。”
包虫病综合防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尚处于从传统医药向现代医学转型的初级发展阶段。经过60年发展,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健全,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健康工作正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大转变。”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自治区藏医院党委书记张耕耘介绍说。
资料显示,1965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93家、卫生技术人员2422人、卫生机构床位1631张,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拉萨,乡村缺医少药,传统藏医仍是主要医疗形式,计划免疫尚未全面铺开,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2021年的72.5岁,是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有力证明。”张耕耘说。60年来,西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发力,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更加坚实,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西藏诊疗水平较为落后、高原健康因素危害较大、地方病易发、高原病多发、群众膳食结构不合理(即“五个针对”)问题,实施了卫生健康“八项行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一些长期影响群众健康的疾病得到有效防治,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等关键健康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截至2024年底,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增至7231家,卫生技术人员增至32056人,床位数增至21448张,实现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绝大多数“小病”在县域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能看好病、就好医。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回想60年前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医疗卫生事业蹒跚起步,人民群众患病无法得到及时医治;60年后的今天,群众健康得到全方位、全周期的守护,正是雪域高原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阔历程的有力见证。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