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绘就最壮美的画卷

2025年08月05日 16:08    来源:中国财经报地方频道    
分享到:

开栏的话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西藏步入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各级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日,本报记者奔赴高原、深入基层,倾听60载辉煌历程中的动人故事,见证雪域高原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即日起,推出“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专栏,记录西藏60年来的巨大变化和生动故事,敬请关注。

当珠穆朗玛峰的冰棱在云霞间泛起万年日光,当雅鲁藏布江的怒涛在深谷间重塑山川容颜,当岗巴草原的洁白羊群在晴空下绘就珍珠河——西藏,这片镌刻着远古密码的神奇土地,在短短六十载间完成了跨越千年的蝶变。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00亿元,达到2764.94亿元,较西藏自治区成立时的1965年增长155倍。

60年来,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成为激励西藏奋发向前的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2012—2024年,中央对西藏财力补助累计达2.23万亿元,年均增长9.9%。

西藏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依靠勤劳的双手,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发展,从贫困匮乏走向富足充裕。

农牧焕新:高原物产奏响协同发展乐章

清冽的罡风掠过海拔4700米的岗巴草原,强烈的阳光照拂不远处的雪山,滋养着草原上的牧草和野花。成群的岗巴羊踩着悠闲的节拍,在巨大的“绿毯”上怡然漫步,俶尔扬蹄追逐,忽又低头啮食。

“岗巴羊,吃的就是生态味!”日喀则市岗巴县贡巴村党支部书记、贡巴村百姓之家养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普布次仁告诉记者,“岗巴羊”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岗巴羊“叫好又叫座”,靠的是养殖模式深刻转型——传统的家庭养殖方式,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2019年,贡巴村百姓之家养羊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目前145户村民以羊入股合作社,由近30名羊倌放牧,牲畜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年终按比例分红。

普布次仁介绍,政府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支持合作社发展,羊圈、管理房、兽药室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水电路讯日渐畅达。自此,村里的岗巴羊养殖正式迈向集中化管理、专业化养殖、统一化销售的新路径。

米玛次旦是贡巴村村民,在合作社入股了120只羊,每年有3万多元的分红。他告诉记者,把羊送到合作社养,不仅收入有保障,还能出去挣更多钱。“过去光放羊就把人拴在了家里,现在我在县里跑运输,一年多了10多万的收入。”

“农业专家每周都会过来看看羊的情况,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要注意什么。”普布次仁说,依靠合作社先后引入“两年三胎”“短期育肥”等先进养殖技术,岗巴羊养殖周期逐渐缩短,出栏品质持续改善,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入社绵羊已从最初的1300多只增长为9000余只。

同步增长的还有村民收入——2024年,合作社分红高达384.58万元。

今年,在电商助力下,肉质优、营养高、无膻味的岗巴羊通过冷链物流送到了全国各地餐桌。“目前加工链培育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完工后,不仅有更多村民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而且通过深加工,岗巴羊价值也将进一步提升,村民们的收入会更高!”普布次仁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在西藏,高原农业也有了新变化。地处“世界屋脊”,土壤贫瘠,西藏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农作物低产区域。而在林芝市巴宜区百巴镇增巴村,记者看到了一片农业绿洲——408平方米的脱毒组培实验室“嵌”在200多亩的高原苹果苗木繁育基地。

“这里虽然海拔高,但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土壤富含矿物质。”烟台大山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山果业)项目负责人刘传海说,这样的自然优势对于企业研发新品种具有巨大吸引力。

2021年10月,在近2000万元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大山果业西藏高原苹果苗木繁育基地项目正式开工。为实现共赢,百巴镇逐步探索出“党建联建、产业联营、科技联享、利益联结、治理联抓”的“五联工作法”,联合辖区12个行政村共同组建萨亟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萨亟布实业),与大山果业在苗木分红比例、新项目分红方式、销售利润分配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

据悉,萨亟布实业制定了项目落地村10%、各村平均分配2%、公司周转资金30%、各村完成工作任务激励分红36%的分红激励机制。“这样不仅能让更多农牧民务工增收,还能有效激发各个村庄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同时避免不同村庄因自然禀赋差异而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百巴镇党委书记索朗扎西表示。

“我们希望打造优质的西藏苹果品牌,并使其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刘传海告诉记者,以“南伽”苹果为例,由于该品种具有糖度高、成熟早、耐储存、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异的商品特性,仅其知识产权价值就超过了5000万元。

传统种养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转变,村民是最大的受益方。“萨亟布实业成立以来,百巴镇5800余人次参与其中,发放工资1000余万元。”索朗扎西表示,去年,增巴村全村60户平均每户增收4万余元。不仅如此,不少村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熟练掌握了修剪、压枝以及水肥一体化施肥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自家果树的养护上。

为着力支持打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西藏自治区财政落实资金超100亿元,支持高原农牧业发展,加快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高原特色农牧业为笔,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正在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文旅融合:自然馈赠与文化瑰宝共舞

2024年,西藏全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5.81%,实现旅游总花费745.93亿元,同比增长14.5%——西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得知这几年村里又有新变化,乡亲们的收入增加了,为你们高兴。”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大家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

嘎拉村依偎在尼洋河畔,是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的下辖村落,因漫山遍野的桃花声名远扬。然而,20多年前,曾有村民认为村中桃树阻碍耕种,提议将其尽数砍伐。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仍然记忆犹新——正是当年对自然馈赠的珍视,让1200余株古桃树得以留存,也护住了如今支撑乡村文旅发展的“致富树”。

2002年,嘎拉村迈出了文旅发展的第一步——举办首届桃花节。然而,彼时村子对文旅产业尚无系统规划,道路等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只取得2000多元的门票收入。

“后来,村里下大力气持续治理村居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经营桃花林。”边巴告诉记者,2015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投入860万元打造嘎拉小康示范村;2017年巴宜区投入1300万元打造“嘎拉桃花源”3A级景区,形成“景区带村”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合作社,景区收入30%用于分红,30%投入生态保护。

桃花节期间,嘎拉村还推出民族服饰旅拍、射响箭、骑马观光等体验项目。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涌向嘎拉村,桃花节也逐渐从嘎拉村的自发活动成为林芝市的重要节庆。

2024年,嘎拉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达14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0万元大关,人均收入达4.12万元。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家做客,当时我们全家的总收入有30万元,包括村集体分红和我跑运输的收入。4年过去了,现在我家每年的总收入涨到了34万元左右,主要是村集体分红增加了。”村民达瓦坚参感慨,“这就是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呀!”

雪域高原的魅力,从来不只停留在让人震撼的景致里,更藏在穿越千年的文化脉络中。起源于1300多年前的唐卡,被世人誉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智慧。

“唐卡艺术的理论体系严谨、绘制技艺高超、质地用料考究,审美独特,并拥有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勉唐派唐卡传承人、拉萨市曲水县县级非遗传承人旦增告诉记者,2018年,他开设了唐卡体验馆。游客花大约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整体验唐卡创作中的上色和勾线步骤,深入了解唐卡文化。

旦增的店铺坐落在八廓街,这里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近年来,游客如织、消费场景不断“上新”的八廓街让旦增亲身见证了拉萨文旅的快速发展。他坦言,文旅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以他所深耕的唐卡产业为例,西藏自治区先后发布了包括《关于推动唐卡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并出台制定唐卡地方标准体系等举措,这些扶持措施让文旅从业者更有信心,也更有干劲。

2025年,西藏财政安排资金3.03亿元,支持深入实施特色文旅产业培育工程,研究制定财政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12条措施。从特色餐饮到文化体验,从促销活动到政策保障,西藏正通过多元化消费场景和创新服务模式,让更多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能源跃迁:有“风”“光”无限,更有江河显“能”

西藏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资源。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作出了“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西藏强力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2020—2021年,西藏财政累计下达6亿元,专项支持开展“十四五”清洁能源重点项目前期工作;2024年,设立清洁能源产业专项资金,首期安排50亿元;2025年,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成500千伏为主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电网,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新体系,并带动关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猎猎风声在那曲藏北草原鸣响,25座银白色风机如钢铁巨人般伫立,叶片迎风转动,在空中划出美丽弧线。随着叶片不停地转动,每年2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被输入藏北电网,让牧民家中灰暗的酥油灯变成了明亮的节能灯,为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夜增添了一份持续温暖的动力。

2023年底,总投资5.68亿元的欧玛亭嘎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全球超高海拔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创造了超高海拔地区风电项目建设“当年备案、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奇迹。

“项目建设时,我们雇了很多当地牧民。他们很多人一开始都不知道什么是风电。”国家能源集团西藏电力有限公司那曲分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田江伟介绍,除了直接雇佣当地牧民外,公司还采购当地建材,使用当地车辆,数千万元资金直接“留”了下来。

在山南市乃东区的群山之间,17万块整齐列阵的光伏板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脊上进行“光合作用”。在这里,可储存8万千瓦时电能的16个储能电池仓,犹如巨大的充电宝,在夜间和用电高峰期向电网输出电能。2024年12月,华电西藏才朋光储二期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光伏项目,总装机10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1.55亿千瓦时,可满足约5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据了解,该项目每年产生的绿色电能,可节约4.67万吨标准煤,减少10.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项目建设期间,累计为当地群众增收超过830万元。

就在前不久的7月19日,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一个超级水电工程横空出世。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段约50公里处截弯取直,隧洞引水,2000多米的水力落差可获取的水能相当于3个三峡的保证出力,为世界水能富集之最。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开发,将使水电从“补充能源”跃居“主力电源”。

自2015年首次“藏电外送”以来,实现清洁能源外送电量157.9亿千瓦时,为西藏创造经济效益超42亿元,为中东部等地区减煤4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08万吨、二氧化硫36万吨……从牧民帐篷里的酥油灯到现代化城市的霓虹闪烁,从人力背运的煤块到跨越千里的电流,“藏电”照亮了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也点亮了神州大地的万家灯火。

高原农产的独特魅力、文旅融合的神奇韵味、江河奔涌的绿色动能,正熔铸成一枚枚灿烂勋章,映照着西藏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安立伟 赵陈怡 张思楠 傅博 刘志嘉 秦斯成 图片由记者傅博、刘志嘉摄

责任编辑:格桑卓玛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