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处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推进各项社区事业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更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林芝市巴宜区紧扣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一关键环节,突出“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为社区事业和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
把牢选任关口 突出培训赋能
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治理质量和服务效能。为此,巴宜区在人员选用上严把入口关,坚持政治标准为首要,将政治素质过硬、遵纪守法、热心服务群众作为准入硬条件,严格落实社区“两委”、乡村振兴专干等各类专职人员选任政治审查工作,确保社区工作者队伍政治过硬,素质达标。
经过层层筛选,南色拉姆来到了巴宜区白玛岗街道佳颂社区,加入了社区工作者团队。
“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不仅注重选用标准,还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导师帮带制’,让我们新进的社区工作者和熟悉社区工作、群众基础较好的社区‘两委’干部形成结对关系。”南色拉姆说。“导师”会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突出从语言习惯、民族风俗上帮带,使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逐步了解社情民意,做到工作上能推动、情感上融得进,在情感共鸣中逐步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
“晏海枫同志是我的导师。到社区工作两个月以来,我主要负责幸福小区C2网格。导师带着我经历了劝阻居民‘飞线’充电,以及协调小区电瓶车充电桩选址,让我真正在实践中学会了和群众、物业以及相关单位的沟通技巧。”南色拉姆介绍了她的工作经历,她表示,在“导师帮带制”外,实用的培训制度也让她受益匪浅。
据了解,巴宜区创新推行的社区工作者“点单”、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接单”的订单化培训形式,切实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履职本领。今年已邀请广东省知名律师、心理辅导老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法律知识、心理辅导授课3场次,覆盖社区工作者200余人次。
除此外,巴宜区还实施了“蹲苗计划”,逐一制定社区工作者成长计划,将服务意识强烈、有意愿长期扎根社区的纳入社区“两委”后备干部人才培养库,有计划地安排其担任“岗位助理”、实行“多岗位轮换”,多举措帮助社区工作者增长才干、“壮苗出穗”。
抓紧管理考核 注重关心关爱
截至目前,巴宜区现有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28岁,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5.5%,党员比例31%,少数民族干部占68%,队伍活力足、稳定性好。尽管已筑好社区工作队伍“蓄水池”,但如何管好、用好人才才是关键。对此,巴宜区着力构建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科学管理体系,让社区工作者能在激励与约束中茁壮成长。
坚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巴宜区制定并出台试行了社区工作者日常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突出以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居民群众满意度作为社区工作者调整岗位等级、续聘解聘、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通过一季度一考核一评价,分层分类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奖惩,树立“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激励社区工作者担当作为。
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平台,巴宜区开辟“社工风采——我的故事我来讲”专栏,专题刊发社区工作者服务居民感人事迹、交流工作思想感悟10余期,有效激励社区工作者比学赶超,队伍的荣誉感与向心力明显增强。
不仅如此,巴宜区还持续在正向激励、人文关怀等方面下功夫。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今年已走访、一对一交流社区工作者200余人次,全面落实社区工作者安家补助、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针对现有薪酬待遇较低难题,积极向巴宜区委、区政府争取到社区工作者每人每月630元的增资,为社区工作者营造安心舒心的干事创业环境。
树牢结果导向 引导发挥实效
只有了解掌握居民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针对这点,巴宜区委社会工作部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在居民群众上下功夫。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区工作者编入112个综合网格,要求社区工作者每年走访责任网格住户至少两遍。
据介绍,今年以来社区工作者俯下身、沉下心走访联系居民群众1100余次、了解到居民群众问题需求150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124件,切实做到在情感上亲近居民群众、行动上服务居民群众。
巴宜区探索设立的“社区书记工作室”则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不仅全面提升了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导力和组织力,还着力打造出了一批素质优、业务精、能干事的社区工作者“尖兵”,以“头雁”效应激活了社区治理“新动能”。
目前,巴宜区共有“社区书记工作室”3个,通过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工作室成员,定期组织专题培训、交流分享经验做法等,逐步提升社区工作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
服务是社区的灵魂,为了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社区治理、服务中去,巴宜区完成了社区准入事项和证明事项目录编制工作、“滥挂牌”清理行动等。
有了更多服务群众的时间、精力,巴宜区觉木街道沿河社区工作者带领居民群众创办“巾帼厨娘”品牌,累计带动辖区家庭困难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收超27万元;巴宜区觉木街道双拥路社区工作者则依托社区身处商圈的优势,通过开发移动摊位车项目,带动社区年均增收12万元,切实把减负成效转化成了办实事、解难题的服务实效。(记者 谢筱纯 王珊 刘枫 通讯员 黄海芬)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