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每每想起《立秋》里的这句话,总叫人心潮澎湃、欲罢不能。
吞普村的早上,家家户户的家庭作坊式藏香厂响起了机器轰鸣声,驾驶着电动车奔向水车的村民风尘仆仆没有闲聊的时间,随处一走都能闻到扑面迎来的藏香味……
自我入驻吞普村以来,经常看到村民一大早不是骑着电动车就是摩托车,载上两三块柏木桩、腰间别上小斧头向水车位置走去。我知道这是村民唯一真正的产业,也是致富最可靠的来源,有些家族生产藏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代人以上。
早上7点刚过,旦增扎西将电动车停在路边,背上两截柏木桩小心翼翼下到坡底两辆水车旁。经过一夜的水磨,两个槽里的柏木泥已经堆积起二三公分厚,柏木桩磨的速度也在可预料当中,虽然是昨晚刚新换的,但还可以磨上一天。旦增扎西不慌不忙戴上手套,在主渠道拿木板挡住流水入口,用一根备好的木棍挡住水车叶片,拿起铁锹开始掏柏木泥,堆积到紧挨着直径足有1米的泥柱中间,再双手层层压实摊平。他还很不放心似的仔细检查了一遍水车臂,生怕被磨着,放心后又开始掏另一槽泥,并习惯性地修理了另一辆水车后才算结束。我大致算了一下时间,这一趟足足用去了一个半小时。旦增扎西说:“有些家庭劳动力多,可以随时过来修理水车。我还要帮1组一户人家盖房子,所以要先处理。”他的早晨一般是从修理水车开始,习惯而自然,快乐而和谐。
村里2组健身器材旁的白玛梅朵藏香厂年产值可达150万元,早上8点半左右就开始上班了,在这海拔4200米的乡村,上班时间跟区外一样早的实在不多。4名女工人一大早就上班了,她们一般都会背上自己亲手编织的精美酥油壶套,除了装酥油茶,还要装上诸如土豆、牦牛肉干、奶渣、糖果之类,整齐放在一边后进入各自的工作状态。只见她们有的和香泥、有的搬运香架、有的分拣入包、有的打包配送,分工明确,井然有序,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等到晌午休息的时候,会自觉围成一圈,各自拿出携带的美食分享给大家吃,不分彼此。
9点左右,她们会从村幼儿园对面一家甜茶馆买来藏面、甜茶和肉饼吃,有时还会每人加一个藏鸡蛋,免费送一小碟泡萝卜,这算是丰盛的早餐了。这家甜茶馆是村里唯一的一家,也算是“早公鸡”了。碱水面做的藏面,加上牛肉丁丁,骨汤做底,撒上葱花,香气扑鼻,味道清纯,隔一段时间就想吃。茶馆虽然有点小,只有4张桌子,但生意不错。女主人白玛央金曾经在镇政府学过45天烹饪技术,在村幼儿园、村委会做过3年专职厨师,家喻户晓、远近闻名。除了做藏面,她还包饺子、做炒面、做盖浇饭等,3名村专干几乎每周都要去两三次。男主人索培告诉我,茶馆的生意总体还不错,如果村里有活动的话,客人会更多,一天可以卖到600至1000元,而且自家的藏面分量大,价格卖得便宜,一碗藏面5元,甚至比县城、比拉萨都要便宜2元。索培说村里开茶馆卖的都是熟人,如果价格高或分量少的话就没人来,所以诚信很重要。做藏面用的是碱水面,茶馆的面都是由县里配送,两天送一次,一次15斤,中途如果不够的话可以让公交车或顺路车捎带,但这种情况很少。
索培是日喀则仁布县人,从小很励志,学过木匠、电工、石匠等,16岁初中辍学后便在拉萨打工,还带着两三名工人承包一些抹灰的活儿,吃过不少苦,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拉萨打工期间和白玛央金(当时也在拉萨打工,主要是做藏香)租的是同一个老板的商品房,所以相识。2011年在索培19岁时入赘吞普村,现育有2个儿子。入户时了解到,索培家今年建了500平方米的二层楼,一楼生产藏香,二楼住人。自己家里做的藏香卖得不错,年平均收入在3万元。索培还说他要为孩子铺条后路,万一考不上大学或就业不了,就让孩子做藏香。索培通过借亲戚的钱买了一辆重卡,前几年修建拉日高等级公路时运输砂石料赚了不少钱,现在欠账已还清。下一步准备把藏香生意做大做强,过上比现在更幸福的生活。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怎么吃糌粑,他们觉得糌粑没味道,吃起来不方便,只有老年人才愿意吃,这倒增加了小茶馆的生意。席地而坐吃藏面,而且是几个人吃才叫享受。
仁旦与我同龄,今年新建了38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里面的藏式绘画部分已经完工,听他说光建筑就花去了35万元,绘画花去了4万元,明年准备画榭和门头,估计还得花四五万元。他的家境很好,有两个姊妹,姐姐在家,姐夫是林周县人,入赘上门。妺妺在昌都八宿县工作,是村里少有的富裕户,但他并没闲着,每天早上我去健身时总会看到他在搓木桩,每次都叫我去喝酥油茶,还送我糌粑、奶渣等。但他搓的是白杨木或榆木,而不是柏木桩。他说现在环保政策很严,林芝和昌都的柏木管得很紧,所以柏木卖得很贵,几乎用不起,以前没有柏木的时候都是用一般木头。做藏香讲究规矩,要严格按每家的家传配方来做,柏木只是载体,并非本质。去年一年,他为准备建房子的事没怎么做藏香,但原料储备工作从没有停止过。家里主要收入虽然不是藏香,但藏香制作从来没有停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们憨厚老实,勤劳俭朴,虽身居河滩之险、山坳之涧,平视只看见雪山头,仰头才能看到蓝天,但不等不靠,向上向阳而生,硬是靠着智慧和勤劳活出了精彩人生,靠着藏香制作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幸福路、吃上了旅游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