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拉萨建成28座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

垃圾变废为宝,“兑”出高原绿色生活

2025年08月14日 08:2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_西藏商报    记者 德吉央宗 卓嘎 桑旦欧珠
分享到:

近日,拉萨经开区首家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在阳光新城小区正式投入运营,这标志着拉萨市第28座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建成,为高原古城的绿色发展增添了最新注脚。早在2019年,垃圾积分超市便在城关区、当雄县率先试点。五年来,28座绿色站点陆续在拉萨各县区落地生根,通过“分类得积分、积分换商品”的创新模式,悄然重塑着雪域高原的环保生态链,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习惯,书写着“垃圾减量、资源再生、居民受益”的现代治理新篇章。达孜区的垃圾积分超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接下来,跟随记者的脚步实地探访一座小小的超市是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惠及民生的。

达孜实践:环卫负责人的绿色创业与民生温度

在达孜区的一处居民区内,一间5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里人头攒动。货架上,洗衣液、抽纸、藏式特色香片等日用品琳琅满目,甚至摆放着破壁机、液晶电视等家电,居民们正拿着分类好的可回收物排队兑换积分。这个看似普通的小超市,是布吉和团队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与探索才得以建成。

2022年,达孜区城管局响应拉萨市垃圾分类工作部署,计划设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彼时,作为环卫负责人的布吉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模式既能缓解环卫工作压力,又能为居民带来实惠。“以前每到冬天,大风把塑料袋、纸箱吹得到处都是,我们一天要清理好几次。”布吉回忆,她曾在网上看到区外城市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商品的案例,便主动请缨承办项目。

然而,从零开始的探索并非易事。作为西藏范围内尚属新鲜的事物,加上布吉缺乏创业经验,起初并未获得完全信任。为打消疑虑,她先后奔赴林芝、墨竹工卡等地的积分超市学习,研究区外成功案例,还在热心人士帮助下对接团队研发了“随圾换”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预约回收、积分查询和商品兑换。“领导看到我准备充分,于是把承办权交给了我。”布吉说。

2023年8月,达孜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正式运营,由西藏达墨绿能文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负责,目前在达孜区已建成3处积分兑换点,全拉萨市共设13家。线上,“随圾换”小程序注册用户超5000人,支持一键预约回收、积分实时到账;线下,实体超市提供商品兑换、可回收物处理等服务。据统计,年均回收可回收物2000吨、有害物853公斤,兑换日用品价值达30多万元。

为兼顾不同群体需求,超市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制,年轻人通过小程序轻松操作,老年人则由工作人员在笔记本上手工记录积分。“我们每次采购前都会在居民群里询问需求,按需进货,大家兑换的积极性特别高。”布吉说,这种精细化运营让超市成为连接环保与民生的纽带。

环保减负与生活提质:小超市的双向赋能

达孜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的设立,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意识培育层面激起层层涟漪。环境效益的直观显现最为显著。据布吉介绍,自运营以来,达孜区通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回收的可回收物总量持续攀升。以2024年3月至2024年年底为例,仅线上渠道就回收了24714.54公斤,加上线下渠道回收的68547.18公斤,相当于减少了近93吨垃圾进入填埋场。“现在街道上的塑料瓶、纸箱明显少了,大风天我们的工作量至少减了一半。”环卫工人德吉曲珍深有感触。以往随风飘散的轻质垃圾,如今成了居民眼中的“积分来源”,主动分类、投放的习惯逐渐形成,城市清洁度显著提升。

对群众生活的改善则体现在“看得见的实惠”中。“现在废纸箱、易拉罐能换米面油,品质还好,每月能省好几百块。”德吉曲珍说。超市里,从日常用品到家电,152种高频刚需品覆盖生活所需,17种藏式特色商品更添文化温度,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生活福利”。

拉萨市民索南央卓在与记者的攀谈中了解到达孜区和经开区设立的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后,十分希望城关区也能多设立几家。“上次我们家的餐馆开业,留下了一大堆废纸箱子、塑料瓶、泡沫板等垃圾,因附近没有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或回收站,最终找人帮忙扔掉了。”索南央卓告诉记者,虽然有些社区设有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但由于距离较远无法过去,所以希望覆盖面更广一些。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环保意识的觉醒与环保习惯的养成。积分兑换机制打破了“捡垃圾丢人”的固有观念,让垃圾分类成为“有回报的行动”。老年群体将其视为日常“打卡任务”,通过兑换日用品获得成就感;年轻父母则借此教育孩子“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带动全家参与。布吉观察到,不少家庭主动注意垃圾分类,邻里间还会交流“哪种垃圾积分高”。

政府引导:拉萨市城管局的系统布局与长远谋划

达孜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拉萨市城管局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缩影。作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拉萨市自2018年启动试点以来,始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和多方联动,让积分超市模式从试点走向普及。

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为工作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据了解,2018年,《拉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在城关区、当雄县开展试点;2019年,两地率先建立积分兑换超市,探索可回收物积分兑换机制。“近五年来,拉萨市城管局牵头建成27座积分超市,投入近1600万元,累计回收可回收物0.21万吨,已兑换日用品价值近170万元,形成‘分类—积分—兑换—激励’的闭环。”拉萨市城管局环卫监管科科长赤列热杰说。

赤列热杰介绍,运营模式的创新是积分超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拉萨市借鉴区外经验,构建了“政府补贴+企业合作+回收增值”的多元供应链,即:财政资金采购基础商品,本地商家通过赞助换取引流,可回收物变现反哺成本。同时,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用户端小程序支持扫码投放、线上兑换等,管理端系统生成行为分析报表,为运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多方联动的共治格局扩大了影响力。拉萨市城管局联合物业、学校、企业开展垃圾分类竞赛,通过社区公告、短视频科普、亲子活动等方式提升认知;鼓励企业捐赠商品、环保组织开展科普,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以达孜区为例,西藏达墨绿能文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参与,既解决了运营主体问题,又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良性模式。”赤列热杰说。

赤列热杰告诉记者,这些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垃圾分类本身,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原城市特点的环保治理路径。“垃圾积分超市模式通过‘正向激励’替代‘被动执行’,让生态保护从政策要求转变为群众自觉行动。”赤列热杰说,如今,堆龙德庆区、达孜区等地的经验已被多地借鉴,成为全区垃圾分类推广的典型样本。随着拉萨经开区首家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的启用,拉萨市正逐步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为“无废城市”建设、碳普惠政策落地积累经验。

从布吉的个人探索到拉萨市的体系化推进,拉萨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的故事,是生态文明建设在高原城市的生动实践。它证明,当环保行动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当政策引导与群众智慧相碰撞,就能激发全民参与的巨大能量,让绿色生活方式真正扎根雪域高原。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