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废墟上建起新家园

—定日6.8级地震灾后重建民房首批入住纪实

2025年08月16日 07:5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马晓艳 杨子彦 扎西顿珠 旦增嘎瓦
分享到:

图为定日县森嘎村灾后恢复重建新房全貌。记者 平措次仁 摄

高原夏日灿烂的阳光洒落在森嘎村,给一排排新落成的房屋披上了金色的光辉,绘制新彩的门窗闪耀夺目的光彩,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屋顶上猎猎招展……

8月15日,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新建的广场上,村民早早聚在一起,眼中是藏不住的期待与喜悦。

当天,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首批民房入住仪式在这里举行。“请村民代表上台领取钥匙!”随着村民代表接过新房的象征钥匙,首批受灾群众即将搬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房。

这一刻,他们等了220天。

3月3日,震后第55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启动;

5月11日,震后第124天,首栋民房主体封顶;

8月15日,震后第220天,首批2578户12139人入住新居。

继创造高原应急救援工作典范后,定日6.8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再次印证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回家这刻最幸福

仪式散场,森嘎村村民达瓦次仁满面笑容地往新家走去。

达瓦次仁家位于新建的村委会旁,前屋后院,窗明院净。“我家里有6口人,按照政策,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160平方米,够大了。” 达瓦次仁笑呵呵地说。重建民房结合整个村庄的布局功能类型,尊重民族特色,设计了6种户型。

跟着达瓦次仁打开院门,走进新家,客厅、卧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一应俱全,客厅里摆着成套的藏式家具,还余出不少空间。“跟以前的老房子相比,新房子不仅质量好,布局也很人性化,我十分满意。”达瓦次仁说,“特别是在室内增加了卫生间,以后家里老人孩子洗澡、上厕所更安全方便了。”

在定结县郭加乡乃村,5岁的达娃普赤跟随志愿者挨家挨户送“福”字和中国结,为每一个新家都添了一份喜气。到自己家时,她拉着记者参观起来。

“我更喜欢新家!”小朋友稚嫩的脸上满是憧憬,“我以前都是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妈妈说以后这间就是我一个人的房间了,我要让爸爸把它布置成粉色的,把我粉色的小书桌搬进来,把我在幼儿园得的奖状都贴到墙上。”

“我最满意的是新家的质量和面积。”挂好领袖像、摆好切玛盒、贴上“福”字,罗布次仁的家显得更加温馨。

作为乃村监督委员,罗布次仁每天扎根工地紧盯工程质量,从建材标准到施工细节都逐一核查把关,其儿子则开着家里的挖掘机参与现场作业。父子俩一个督质量、一个干建设,不仅为家园重建出了力,还增加了十五六万元的收入。“以前住的房子虽然有500多平方米,但除了住人还得住牲畜。现在的新房设计只给人住,还有专门的厕所、浴室,住着更舒服。”罗布次仁说。

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康嘎吉雄自然村村民央宗和女儿卓玛正在布置新家,看着原本空旷的房间被一点点布置,她心里的喜悦也满溢了出来。

央宗告诉记者,前两天拉孜县商务局组织辖区几家家具企业,来村里宣传村民购买家具家电的优惠政策,自己也拿了几份宣传材料,准备购置一些新家具。“新家就得配新家具,听说现在1万元的家具只要7500元就能买到,划算!”原来,从1月底开始,在国家推出的家装厨卫“以旧换新”给予20%优惠补贴的基础上,自治区针对地震灾后恢复范围内群众等特殊群体,再推出5%的优惠,单笔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

走出这一家的新房,再踏进下一家,外观、格局虽相似,风格却大不同,唯有那红彤彤的“福”字和中国结,与一句句在耳畔回响的“扎西德勒”,映衬着一张张盈盈笑脸,家的幸福与温暖从此刻起在每个人的心里流淌……

安得广厦千万间

“让灾区群众早日住进新房,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定日6.8级地震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组织、科学实施,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进展迅速、各项流程有条不紊。

把“质量”放在首位,建设放心工程——

“我们村干部和‘双联户’代表、驻村工作队轮流在施工现场巡逻,监督施工质量,发现问题立刻进行整改。”拉孜县锡钦乡夏拉苏村党支部书记顿珠对新房的质量充满信心。

市级领导带队包县督导、“智慧化工地监管与服务平台”24小时“巡屏”、质量监督队伍常态化巡查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工艺工序、自拌混凝土质量、原材料质量等方面问题,让项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用的钢筋和我小臂一样粗,又安全结实、又宽敞明亮。”古荣村村民罗布拍拍新家的墙说,“看这墙,多结实,能抗八级地震。”

把“进度”紧抓在手,建设暖心工程——

白天机器轰鸣,利用自然光保障墙体砌筑、屋顶修缮等精细工序;夜里灯光如昼,借助灯光开展材料转运、混凝土养护等辅助工作。自施工以来,昂仁县达局乡珠吾村灾后重建第十四标段的施工队便“人歇机不停”。这种“白加黑、三班倒”的施工模式使灾后重建进度条不断刷新。

保障施工进度,就不能“让人等料”。日喀则市结合施工进度加强供需趋势研判,提前进行水泥、钢筋、砂石等建材价格管控和产能保障,提前做好钢材采购、门窗定制对接以及商混临时站砂料临时供应点建设,避免施工高峰期出现建材供不应求。

“我在村里的工地上开小型装载机,一天能赚750元。爱人在隔壁村工地开搅拌车,一个月收入3万元。”看上去瘦瘦小小的拉巴卓玛却是个女装载机手。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通过“以工代赈”模式,村民不仅为自己的家园建设出了力,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

把“安全”常抓不懈,建设安心工程——

“施工期间,请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在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的灾后重建施工现场,喇叭里一遍遍地播放着安全提示。

安全是工程项目的生命线,施工现场、重点作业、消防安全管理等都要保证绝对安全。日喀则市委常委、副市长索那塔杰介绍说,施工方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全面压实各方责任,配齐配全安全员、监督员等关键岗位人员,落实落细现场安全管理措施、安全防护措施,坚决防范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以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项目进展的顺利。

森嘎村上海援建项目项目经理甘澍介绍,项目部建立了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过程管控和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重建过程零事故、零缺陷。

新房平地起、广厦千万间。在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中,一张张施工图化为一砖一瓦,砌起了群众对“家”的向往。

党的恩情似海深

白天顶着烈日徒步巡查每一栋房、每一个点位,严把质量关、安全关;夜晚挑灯夜战,召集施工班组复盘进度、分解任务,这是昂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索朗多布杰近一个月以来的“日常”。自7月底起,他就“钉”在工地一线,以“日清日结”的硬作风确保搬迁入住目标如期实现。

从清晨到日暮,他们高效地协调着每一辆车的停放位置,引导着搬运的路线;从村东到村西,他们不厌其烦地帮助村民抬举沉重的箱柜,细心摸排每一户搬迁家庭的实际困难。在萨嘎县旦嘎村,一支由各族干部、村“两委”成员以及热心村民组成的强大志愿服务队,确保搬迁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他们是政策宣传员,走村入户解读重建政策;他们是工程监督员,紧盯施工质量和进度;他们是贴心翻译员,为沟通不畅的群众架起桥梁。在灾后重建中,拉孜县那布西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身兼数职,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

836名包村干部进驻项目建设点,近1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有效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按目标任务提速推进。

在灾后重建的战场上,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广大党员担当作为,成为党执政为民最生动的注脚。

“我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地震,那时候只能依靠自己。现在,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强大的祖国做我们的后盾,吃穿住都不愁,还建了这么好的房子,党的恩情比海还深!”萨迦县雄麦乡扎果村71岁的格桑普尺,在160平方米的新居里忙碌着,一刻也舍不得闲下来。

“以前盖房子要自己花钱,现在盖自己的房子还可以拿工资,这样的事情以前听都没听过。”定结县郭加乡乃村村民感慨道。

“新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感谢党的好政策。”“喝砖茶的时候别忘了驮马的辛苦。”……经历过寒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这一句句朴实真诚的话,正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鲜活印证。

8月15日,首批2578户;8月20日前,新增1145户;10月底前全部入住——受灾群众正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在灾后重建中,我们不少村民跟着施工人员学到了技能。搬迁新家后,学到手的技能不会丢,我们将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到那时,日子将会更加红火。”拉孜县锡钦乡党委书记李正信心十足地说。

“正确处理好恢复重建与发展生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边固边的关系,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如一盏明灯,指引着灾后发展之路。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自治区成立60年来,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而今,从满目疮痍到广厦千万间,从安置板房到舒适新居,雪域高原上,这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民生长卷还在不断勾勒、延展……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