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沧桑巨变,一甲子星火燎原。
60年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族人民倾力支持下,西藏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辉煌60载,美丽的新西藏离不开电力事业的强力支持。西藏电网以钢铁脊梁扛起西藏经济发展重任,用光明动脉激活高原生机。雪域高原上的条条电力银线、座座电网铁塔,在苍茫天地间镌刻下属于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点亮高原希望之光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当天中午,定日县城恢复供电;当晚,地震震中所在的定日县措果乡恢复供电。这速度彰显了西藏电网的稳固可靠,反映了近年来西藏电力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难以想象,“大网电”第一次延伸到这里还仅是10年前的事情。2014年4月,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才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
旧西藏,用电是贵族的特权。寻常百姓只能守着酥油灯微弱的光亮。随着十八军进藏,曾经的阻碍被推翻,西藏的光明梦也逐渐成为现实。
1956年7月、10月,日喀则80千瓦燃油火电厂和恢复重建的夺底水电站(660千瓦)建成;1960年,纳金电站第一次向拉萨正式送电,电站6台机组随后历时5年全部竣工;接下来的几年里,拉萨西郊电厂、山南沃卡三级站、日喀则塘河电厂、林芝八一电厂等电站陆续建成投产。
“它伸出了颀长的臂膀,从拉萨河中捞出万盏明灯。昏暗的酥油灯啊,从此终止你的旅程吧!”新的电站为西藏群众带来光明,当时人们用这样一首诗歌,抒发内心的欢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电流驱动着新生活,灯光照亮了夜晚,也点亮了人们生活的希望。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嘎拉村的变化是西藏电力事业发展的缩影。
作为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的老村长,其加老人至今记得小时候妈妈的催促——“快把活干完,等会点灯费油。”那时,一盏小小的油灯,要供全家人用。灯光昏暗不说,还把屋顶熏得漆黑。村里老人常说:“能省一点是一点,灯油贵啊!”
今天,其加已告别了黑暗的旧生活——嘎拉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电视、冰箱,孩子们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稳定的电力更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嘎拉村点亮“桃花经济”,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在雪域高原的丰饶土地上,光明的“种子”落地生根,成为点亮高原希望的星星之火。
构建坚强电网脉络
在阿里地区普兰县,达瓦洛珠打开房间里的灯,满脸幸福地说:“这几年用上了大网电,生活也被照亮了!”
阿里地区狮泉河镇,距离拉萨足有1500多公里。遥远的距离、恶劣的条件,让阿里电网长期处于孤网运行状态。
直到阿里联网工程投运,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改变。这条被称为“电力天路”的奇迹工程,是西藏最重要的4条主干电力网络之一。
2011年12月,第一条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宣告结束,并通过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
2014年11月,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位于藏东南的昌都电网结束孤网运行历史;
2018年11月,藏中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四川电网联网运行,西藏由此迈入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
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西藏电网迈入统一电网新时代,全国大陆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
4条“电力天路”,搭建起雪域高原电力的大动脉,“大电网”将稳定可靠的“大网电”输送到高原千家万户。如今,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市、区),供电可靠率达99.6%,用电人口近370万。
4条“电力天路”的建成,凝结着10万余名电力建设者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的顽强拼搏,离不开财政和国家电网公司近470亿元资金的巨大投入,更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矢志不渝促进雪域高原发展的政治担当。
西藏电网主网的完善,有力保障了拉萨墨竹工卡县巨龙铜矿的电力供应,各项大型设备运转稳定。“日益坚强的电网是推动我们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负责人阿旺尼玛说。近年来,巨龙铜矿持续引进新设备,延长产业链,企业发展日新月异。在雪域高原,像巨龙铜矿这样的经营主体还有许多,完善的电力网络成为它们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
西藏电网用电负荷连年刷新历史纪录,年均增长15%,2024年最高达276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154.17亿千瓦时,是自治区成立之初(1965年,约2600万千瓦时)的约593倍。
织密末端电网“毛细血管”
电力走进雪域高原千家万户,离不开配电网“毛细血管”的末端输送。
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完成了“西藏地市电网‘户户通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西藏‘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薄弱县域电网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为全面解决西藏农牧区用电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通了、网通了、致富路宽了,生活富裕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卓嘎感慨万千。
“有了更稳定的电,就有了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底气。”用上电动磨面机的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村村民格吉群培说。在充沛电力的支持下,他的致富梦想正变为现实。
“有了各种灌溉设备,现在春灌真是太方便了!”拉萨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村委会副主任次旦喜上眉梢。
曾经,酥油灯的微光映照着牧民冻僵的双手,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里藏着孩子们对电视的渴望。而今,稳定的电流让电灯照亮长夜,冰箱储存鲜肉、电磨坊替代石磨、电暖器驱散高原严寒。
喜马拉雅群山深处的村庄,如今与广阔世界同频共振,电力工作者将党的温暖和光明送进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
迈向绿色发展未来
那曲市色尼区,一座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海拔4500米的荒野上转动,为这座高原腹地城市提供全新的清洁能源。2025年,那曲市清洁能源上网电量达4.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03%。
这是西藏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的缩影。西藏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了解,“十四五”以来,西藏每年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中清洁能源项目占比高达30%,已形成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并带动关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区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基本实现全清洁化供电,西藏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最高的省级电网。
在满足区内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国网西藏电力逐步打通了丰水期“藏电外送”通道。
全区“藏电外送”范围已覆盖华东、华中、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累计外送清洁电量超16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386万吨。
2025年,总投资约26亿元的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将建成投运,届时青藏直流输电能力将从60万千瓦提升至120万千瓦,为西藏丰水期富余电力外送创造更有利条件。
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即便夏日夜晚也依旧寒冷。但对次吾嘎木村村民来说,今年的夜晚格外温暖明亮。这源于2024年底国网投运的西藏首个独立光储微电网,该项目有效破解了阿里地区“主电网延伸难”的困局。
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既面向主干网架的结构性提升,也聚焦末端电网的提质升级。日喀则定结县、山南洛扎县微电网相继开建,越来越多电网薄弱县域正因西藏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的纵深推进而焕发新光彩。
甲子巨变,六秩风华。从拉萨河畔的第一盏电灯到覆盖高原的“电力天路”,西藏电力事业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韧,在世界屋脊书写了一部民生史诗。
“进入新时代,国网西藏电力将以更加磅礴的发展之势,永不懈怠的奋斗之姿,书写好国家电网人固边稳藏的时代答卷。”国网西藏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龚东昌说。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