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蓉(中)和同事查看患者CT片。
落松群培(右一)
郑山(右一)
张晓喻到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每一位医师致以最诚挚、最崇高的敬意,他们是生命的“捍卫者”、健康的“守护者”、希望的“传递者”,更是守护生命的“光明使者”,他们以仁心仁术和无私奉献,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筑起了坚固的堡垒。
赵蓉用31年奉献见证西藏医疗腾飞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赵蓉的行医故事,成为雪域高原医护工作者精神风貌的鲜活写照。这位来自汉藏结合家庭,成长于拉萨的医者,以31载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生动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也见证着西藏医疗事业在时代洪流中实现的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
“我是西藏的孩子,能用所学守护家乡的生命,是我一生的幸运。”赵蓉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1994年,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系毕业的她,毅然回到自治区人民医院,成为儿科临床队伍中的一员。如今,31年光阴荏苒,当年青涩的医者已成长为科室的中流砥柱。
在她看来,医者的幸福很简单——是危重患儿转危为安时监护仪上平稳的曲线,是焦虑家长紧锁的眉头舒展时的笑颜,是一面面写满真挚谢意的锦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职业价值。“每当看到这些,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赵蓉的眼中闪烁着对这份职业的赤诚。
31年的从医路,也是赵蓉见证西藏医疗事业腾飞的31年。“刚参加工作时,医院的诊疗条件与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她感慨道。如今,先进的诊疗设备成为守护生命的“利器”,科学规范的救治体系让诊疗更精准高效,儿科团队也从最初的不足30人发展到近70人。这支由汉、藏等多民族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用爱心与责任筑起了儿童健康的 “防护墙”,赢得了患者家属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赵蓉的记忆中,无数个日夜与死神赛跑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而近期那场“一颗牙齿引发的生命保卫战”,堪称高原医护人员与时间竞速、与死神较量的经典战例——那是一场持续72小时的极限抢救,更是对医者专业素养与协作精神的极致考验。
患者是一名12岁的日喀则男孩。他因牙痛、面部肿胀入院,谁也未曾料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小毛病”会在3天内急速恶化,演变成危及生命的重症:CT显示纵膈积气,感染已穿透颈部深间隙,随时可能窒息;血氧饱和度骤降,呼吸衰竭的警报骤然拉响;降钙素原(PCT)高达 6.68ng/ml。
一场打破学科壁垒的“生命议会”在儿科重症监护室紧急召开。当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纵膈脓腔已压迫右主支气管时,多学科团队(MDT)最终达成共识:先由口腔科切开颈部减压,48小时后再行纵膈清创,分阶段降低手术风险。
第二次手术中,因炎症导致组织严重粘连,颈内静脉意外撕裂,鲜血瞬间涌出。麻醉科立即加压输血,口腔科用血管钳精准夹闭破裂口,心胸外科在10分钟内完成修补,儿科团队同步调整液体治疗方案 —— 这场惊心动魄的配合,让赵蓉深刻体会到:“MDT 的核心价值,就是每个团队都是生命的‘备份系统’。”
45天的生命守望,当医生在凌晨递给徘徊祈祷的家长一张描绘感染消退趋势的示意图,并轻声鼓励“我们一起努力加油,都要有信心,‘格桑花终会再开的’”时,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力量,早已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
“这个病例证明,在3650米的高海拔,我们同样能成功救治极危重症患者。”赵蓉的话语中充满自豪。这不仅展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综合实力,更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重症救治中的关键作用。
“在西藏,医疗资源或许有限,但生命权没有折扣。”赵蓉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高原医者的心声。她与无数像她一样的医护人员,在雪域高原上坚守初心,用专业守护生命,用奉献诠释担当。在这个属于医师的节日里,他们的故事,正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最美注解——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担当,所以卓越。(文/记者 谭瑞华 图/记者 阿旺尼玛)
致敬守护生命的“光明使者”
在岁月的长河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仿若熠熠生辉的星辰,屹立在守护生命的最前沿,用精湛的医术、温暖的关怀和坚定的信念,与病魔顽强搏斗,追逐着健康、希望与生命的曙光,他们就是医师。近日,记者走进拉萨市人民医院,记录下医师守护高原群众健康的动人故事。
拉萨医师落松群培
学习新技术
为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近年来,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医师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勇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愈希望。
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落松群培的从医历程,始终与高原骨科事业发展同频共振。2009年,这位学子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进入拉萨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在完成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系统的全科轮转后,他于2014年正式转入骨科领域。
过去十年间,落松群培亲历了科室从传统创伤救治向亚专业精细化发展的转型:在历届援藏专家指导下,他系统掌握关节置换标准化流程。这种“传帮带”的接力模式,让他从普通医师成长为能独立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科室带头人,也见证着科室的跨越式发展。
落松群培特别关注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针对该病年均500例的接诊量,科室已构建起完善的阶梯化诊疗体系:早期通过修复软骨类药物延缓病程,中期采用PRP技术促进软骨再生,进展期实施关节镜微创清理,中晚期开展单髁置换保留健康结构,终末期则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重建功能。这一从保守治疗到手术的个体化治疗路径,显著提升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和生活品质。
“每个技术突破都凝聚着援藏专家和本土医疗力量共同协作的心血。”如今,落松群培正通过“师带徒”机制,将积累的阶梯化治疗经验系统传授给年轻医师,延续着京藏医疗协作的优良传统。
北京援藏医师郑山
感谢西藏患者
最纯粹的信任
8月13日,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手术室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郑山顺利完成其在拉萨首台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患者因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右侧S1神经导致右下肢剧烈疼痛,术后症状即刻缓解。“这种微创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高原患者。”郑山介绍。
7月14日下午,北京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抵达拉萨,正式开启新一轮援藏工作。根据“以院包科”,郑山被委任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职务。初到高原的郑山出现头晕、头疼、心慌等强烈反应,但经过短暂调整便迅速投入工作。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完成6台脊柱手术,涵盖胸腰椎开放手术、微创手术等类型。
“要让本地医生掌握核心技术。”郑山将培养拉萨本土医疗团队视为首要任务。根据“师带徒”协议,冯敬云、白玛久米两位医师是他的学生。郑山通过理论授课、手术示教等方式,全程指导两位医师学习理论知识及手术操作。
“西藏的患者对医生有着最纯粹的信任。”郑山动情地说,患者术后常以“扎西德勒”表达谢意,这份真诚让他更坚定“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在高原手术,常常需要付出120%精力的挑战,他始终严谨:“每台手术都承载家庭希望,必须全力以赴。”
从北京到拉萨,郑山以其精湛医术和责任担当,在雪域高原架起脊柱健康的“希望之桥”,为医疗援藏写下生动注脚。(文/记者 赵越 图/记者 余书冉)
产科医生张晓喻的坚守与热爱
8月15日9时许,西藏阜康医院产科主治医师张晓喻与值完夜班的医生交接完工作后,挨个到病房查看孕妇及新生儿情况。查房结束后,她立即进入了手术室。
“曾经最忙的时候,24小时内做了12台手术,下班后倒头就睡。”张晓喻轻描淡写的诉说背后,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她表示,产科与医院其他科室不同,孕妇自然分娩大多数在晚上,所以有时候产科医生晚上更忙一些。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张晓喻不是在手术室做手术,就是穿梭在每位患者的病房中。虽然产科的工作很累,但她从没有想过放弃这个工作。她微笑着说:“每当看到宝宝顺利出生,母子平安的那一刻,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
有些孕妇的经济状况比较紧张,住院期间营养跟不上,张晓喻每天早上会从食堂拿一些鸡蛋给她们吃。“有些孕妇为了表达感谢,送给我明信片、小盆栽、锦旗等礼物,我都收藏着呢!”她说,这些礼物意义非凡,每一个礼物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这是患者对她专业素养的认可和信任,这是她觉得开心和自豪的事情,也是她继续践行医者使命的动力源泉。
2022年7月,张晓喻来到拉萨并进入西藏阜康医院工作。“我从医10年了,与曾经工作的医院相比,西藏阜康医院的工作环境特别好,同事间特别团结友爱,在这个工作岗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张晓喻说。 (文/图 记者 张雪芳)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