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评政论片《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

一部镌刻时代巨变的影像史诗

2025年08月20日 09:2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洛福吉
分享到:

政论片《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作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重点项目,是一部展现西藏发展历程的鸿篇巨制。该片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叙事和精美的画面,引发了广泛关注。政论片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在雪域高原的壮阔画布上,既写下了“千年跨越”的宏大叙事,也记录了“凡人微光”的细腻情愫。它不仅是一部西藏发展的影像志,更是一曲献给中国共产党、献给伟大祖国的高原长歌。

主题升华:从历史跨越到制度自信的精神图腾

这部政论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始终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上,将西藏六十年的变迁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系中审视。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如同一粒种子落入高原沃土;六十年后,这粒种子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GDP较成立之初增长超百倍,城乡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升至72.5岁……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落地生根,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生动实践。

政论片没有停留于“成就陈列”,而是深挖“发展密码”:当镜头展现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现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活力跃然屏上—这是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让雪域高原拥有了跨越式的“金钥匙”;当援藏医生徐海峰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完成高难度肝包虫微创手术,“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温度扑面而来—援藏医疗力量持续接力,让“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从封建农奴制的“黑暗中世纪”到社会主义的“光明新时代”,从“与世隔绝”的边陲到“开放包容”的高地,政论片用历史对比的冲击力,让观众读懂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西藏的辉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伟大胜利。西藏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的跨越,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叙事革新:普通人物的故事里藏着大时代

这部政论片最动人的力量,深藏于那些带着酥油香、糌粑味的日常里。在那曲市聂荣县的草原,次仁卓嘎的生活变迁像一块被阳光晒暖的酥油,融化了观众的心。镜头里,她骑摩托车回到独栋小楼,孩子们在客厅里等候的画面,与之前“黑帐篷是驮在牛背上的家”形成鲜明对比。“以前祖辈赶着牛羊迁徙,如今有了漂亮的房子,温暖的灯光里一家人围坐吃晚饭”,她的话里藏着牧民生活的翻天覆地。

拉林铁路的驾驶室里,首发执乘司机斯朗旺扎的每一次换挡都藏着时代的加速度。影片穿插了他儿时的记忆:上初中时,老师说火车比骑马快得多,那时的他做梦都想成为火车司机;而今,他作为动车组司机,驾驶复兴号穿越高原崇山峻岭和奔腾江河,3小时跑完曾经需要几天的路程。当列车驶过尼洋河特大桥,斯朗旺扎对着窗外敬了个礼—那是给梦想的,也是给这个让天堑变通途的时代的。

玉麦乡的山坡上,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与乡亲们一起描红“中国”二字的场景,在雪山映衬下格外动人。镜头回溯到当年,父亲桑杰曲巴带着卓嘎和央宗姐妹扎根玉麦,放牧守边三十多年,笔记本上写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如今,巴桑卓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接过守边接力棒,让“守边即守家,国安家才安”成为所有村民的信念。三代人的接力,让“强边固防”从铿锵誓言,变成了界碑旁飘扬的国旗、人民发自内心的“我爱中国”。

这些普通人物的故事,像高原上的格桑花,看似平凡却根系深厚。它们让“发展”不再是纸面上的GDP数字,而是次仁卓嘎家一样温暖的万家灯光;让“团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国内游客热恋西藏与藏族兄弟骑行北京观看升国旗的双向奔赴;让“守边”不再是遥远的叙事,而是巴桑卓嘎手中那支描红“中国”的笔。从叙事手法上看,政论片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穿插回忆的方式,将普通人物的过去与现在相连,增强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感染力,让观众能深切感受到时代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小见大,使宏大的主题变得具体可感。

维度拓展: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立体西藏

这部政论片用多棱镜般的视角,打破了人们对西藏的刻板想象—这里不仅有传统歌谣的古老韵律,更有奔放街舞的现代节拍;不仅有雪山草原的原始壮美,更有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在拉萨八廓街,画面展现出温情瞬间:朵究仓藏装店店主卓玛整理着精美的藏装,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店里时脸上满是笑意。不远处,唐卡画师贡觉杰带着学生写生,将在清华美院学到的国画写生技法融入唐卡创作,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传统的生活与现代的发展,在这条闻名遐迩的街区里达成了奇妙的和谐。政论片通过特写镜头和中景镜头的切换,细腻地展现了八廓街的生活场景,从藏装的精美细节到画师作画的专注神情,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的独特氛围。

在聂荣县科技馆,更具冲击力的对比正在上演:学生扎西旦塔兴奋地介绍长征二号火箭模型,才旺平措给航天员写信表达敬佩。“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眼界,也让西藏的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新的科学基础知识”,聂荣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毕歧勇的话,道出了科技为高原带来的改变。

生态保护的篇章,是这部影片最温润的底色。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尼玛县阿索乡野生动物管护站副站长嘎玛朗加带着儿子眺望迁徙的藏羚羊,即将搬迁的他说:“我们搬走了对野生动物是好的,它们会更加自在幸福。”镜头切换到拉萨南北山,护林员扎西曲培看着自己种下的树已经生长出“树二代”,欣慰地说:“以前一个植物都不会长的山,现在有了森林的土层,生态已经变好了。”这种对自然的守护,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让西藏的发展始终带着生态的温度。

制作匠心:用光影编织高原的诗与远方

这部政论片的每一个镜头,都展现着制作团队的专业与敬业。在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建设现场,跟拍团队记录下建设者们克服高海拔、高寒、缺氧等困难的日常:他们将电线杆架设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世界屋脊的屋脊”,让电力天路连通西藏74个县区,实现从紧缺限电到富余输出的历史性转变。画面中,建设者们坚毅的脸庞在风雪中若隐若现,蓝色的天空与白色的雪山作为背景,凸显出工程的宏大与艰难,这些带着风霜与坚持的镜头,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量。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跟拍团队捕捉到“组团式”教育援藏的生动场景:高二(4)班的学生在3D建模编程实验室里动手实操,旦增索朗说:“它会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点转化成生动有趣的东西,让我很有兴趣。”来自上海的教育力量,让西藏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实现了从“能上学”到“上好学”的转变。未加修饰的真实,让镜头有了直抵人心的重量。

片尾曲《心中的北斗星》堪称点睛之笔。旋律响起时,画面闪过才旦卓玛演唱《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身影、白玛央金与孩子们玩耍的笑脸、阿旺兄弟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激动神情,让情感在音乐与影像的共振中达到高潮。正如歌词所唱,党的光辉如同北斗星,指引着高原人民走向幸福。政论片在音乐的选择上十分精妙,《心中的北斗星》旋律激昂又饱含深情,与画面完美融合,进一步升华了该片主题。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政论片《辉煌六十年:高原诗篇》用影像告诉世界:西藏的变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注脚;西藏的明天,将在各民族共同奋斗中更加灿烂。当政论片镜头定格在布达拉宫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读懂了:这片高原的每一粒沙、每一朵云、每一座山,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雪域高原必将续写更多“人间奇迹”,而这奇迹里,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为梦想奔跑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程利娜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