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援藏工作纪实:雪域高原十载耕耘 绿色动能助推发展

2025年08月26日 09:5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DG水电站。

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中央企业,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九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主动融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布局,深耕藏区10载,在雅鲁藏布江畔、怒江上游、草原峡谷间,用一项项精品工程践行“对党忠诚、为国尽责”的使命,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献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2015年,中国水电九局紧跟国家援藏步伐,从贵州高原会师雪域,十年间把“水、能、砂、城”四大业务板块深深嵌入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之中,项目覆盖西藏七市地,辐射新疆、云南、四川,成为雪域高原上最可信赖的“光明使者”与“绿色工匠”。

水:世界屋脊上的水力发电奇迹

党中央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将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作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水电九局响应国家“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规划,以技术创新破解高海拔建设难题,让江河成为推动西藏能源革命的“绿色引擎”。

“滴水不漏”曾是世界坝工界遥不可及的梦想。雅鲁藏布江中游大峡谷深处,一座世界海拔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拔地而起,坝顶高程3451米的DG水电站,作为西藏已投产最大内需水电站,66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背后,是中国水电九局数百名建设者的辛劳付出。面对高海拔高寒地区极端复杂的气候环境挑战,项目团队创造性研发的《青藏高原复杂条件碾压混凝土绿色筑坝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海拔寒冷地区大坝智能温控通水冷却施工技术》等国际领先、国内首创技术的应用,让这座百米级拦河大坝实现“滴水不漏”,填补了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空白。

在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平衡中,中国水电九局首创钢管柱群竖缝式装配技术建成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生态鱼道,为巨须裂腹鱼等多种珍稀鱼类搭建起“洄游天梯”。

水利惠民——高原水网的生命滋养。2023年6月30日,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湘河岸边,藏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手捧糌粑、青稞酒,迎接第一股渠水汩汩流入干涸的农田。湘河水利枢纽总库容1.134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西湖,8条干渠总长156公里,可灌溉12.49万亩耕地,年增产粮食1.2亿公斤。2024年5月开工的康卓水库,是西藏“十四五”重点水源工程,平均海拔4300米,缺氧、严寒、运输半径超过300公里。项目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动能,不断强化现场管理,保障设备高效运行,实现安全、质量、进度协同推进,仅用58天就完成大坝防渗墙施工。2025年6月7日成功截流,预计2026年下闸蓄水,届时将彻底解决年楚河流域3个乡11个村3200余人饮水和3.67万亩农田灌溉难题。

能:把阳光“装进口袋”的西藏方案

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开发成为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水电九局抢抓“打造青藏高原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机遇,在海拔4500米至5228米区域建设“阳光电站”,将雪域之光转化为绿色动能。

2024年1月,海拔5228米的亚堆才朋山脊,气温零下25℃,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50%。600余名建设者鏖战90个日夜,采用“滑轨+骡马+无人机”三维运输,把一块块光伏板以及组件送上山巅。项目投运后,32个光伏阵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年均发电量1.8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用电需求。

那曲市甘丹康桑12万千瓦光伏储能项目,是西南最大构网型光储电站。2655亩的光伏阵区里,39个阵列、423台逆变器与8653个组串错落有致,创新的32度倾角设计使发电效率提升15%,2.5米的阵列间距则为藏北牦牛预留了充足活动空间,“板上发电、板下放牧”的模式带动320名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拉萨市尼木霍德一期10万千瓦光伏项目地处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霍德村,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光伏阵区最高点超过4900米,拥有世界最高海拔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海拔4784米)、世界海拔第二高的110kV升压站和光伏阵区,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超高海拔地区生态较为脆弱、修复能力不足等多项难题,给光伏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极大考验。中国水电九局创新高寒草甸保护“起、存、养、复”四步工作法,通过即起即复、独立养护等手段,实现了高海拔高寒地区草甸100%有效保护和及时恢复。

砂:点石成金的“绿色魔方”

中国水电九局自1959年发明人工生产砂石骨料技术至今66年来,先后在国内外承建了100余座大型人工砂石系统工程,是中国机制砂石技术的发明者,也是目前世界最先进机制砂石技术的开发者和拥有者。

中国水电九局在行业内先后4次升级迭代的机制砂石制备工艺,在水电站、水利工程、核电、高速公路、机场、高铁、房建市政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来,在川、藏高海拔地区先后承建了DG、JX、BDa、昌波以及米林等水电站砂石系统工程,其中DG、BDa水电站砂混系统是当时和目前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砂石混凝土生产系统。

在DG水电站砂石系统建设中,研发的“青藏高原水电工程开挖料深度利用”技术,将工程开挖渣料变废为宝、制备出高品质的砂石骨料,用于混凝土浇筑水电站构筑物,首次实现了大型水电工程不设开采料场、不设永久弃渣场的先例,减少弃渣45万立方米,避免5万平方米生态破坏,节省投资超3亿元,成为高海拔绿色建造的范本。

在某大型水电站砂混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秉承“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理念,克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等诸多条件限制,深入应用BIM技术对设备选型和车间布置方案进行深度优化,保护了场区内13棵百年核桃树,实现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成功打造出“中国最美砂石系统”。

城: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

中国水电九局紧扣“住有所居、学有所教、暖有所供”的民生需求,以房建工程为载体,将国家民生保障战略转化为西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城所以盛民,安居乐业也。中国水电九局凭借建筑业特级资质,以强悍的综合实力,在西藏建筑版图上不断开疆拓土,将一座座城镇化、工业化和智能化高楼大厦、安居小区建设蓝图,变成赏心悦目的美丽现实。

从易地搬迁房到教师宿舍,从供暖工程到旅游文化园区,中国水电九局的房建项目如同一条条温暖的纽带,将民生关怀传递到西藏的每个角落。这些建筑不仅解决了“住有所居”的基本需求,更承载着藏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日喀则市珠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藏式碉楼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项目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设者们将“文化、创意、旅游”三大功能有机融合,2024年雪顿节期间,园区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当地就业800余人。

承建的派墨公路作为西藏墨脱县的“第二条生命线”,是西藏自治区和林芝市重点建设工程,是“央企助力富民兴藏”“央企助力西藏脱贫攻坚”的落地项目,对加快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能开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车当天,墨脱县群众纷纷说:“感谢央企,天堑变通途”。

十年砥砺,十年奋进。从雅鲁藏布江奔腾的浪花,到阿里高原炽热的阳光;从“废渣变宝石”的绿色砂石,到藏家新居里升腾的袅袅炊烟,中国水电九局用一项项创新、一桩桩民生实事,在世界屋脊镌刻下新时代央企的使命担当。

面向未来,中国水电九局将继续胸怀“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让雪域高原的绿色动能永续澎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地球之巅常开长盛。(记者 李梅英 通讯员 肖洪腾 王玲莉)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