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为高原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60年发展综述

2025年09月15日 07:4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耿锐仙
分享到:

60年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区农科院”)始终紧扣西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以“给西藏高原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使命,扎根高原、服务“三农”,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高原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作用,助力西藏农牧业振翅腾飞,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生产”的历史性跨越。

60年来,区农科院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拼搏、奋发有为,自主研发并推广应用了一系列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显著提升了西藏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攻克种源核心难题

九月的雪域高原,青稞田里穗浪翻滚,微风送来阵阵麦香。“看这‘藏青3000’的穗子和长势,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日喀则市白朗县种植大户普布扎西望着眼前的景象,信心满满地说。

在区农科院实验楼二楼的分子育种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兴权正在观察培养皿中的“藏青19”,他介绍说:“该品种β-葡聚糖含量达8.44%,蛋白质含量14.68%,两项核心指标均达到功能食品标准。”“藏青19”于2023年在日喀则试种5000亩,2024年订单面积已超3万亩,收购价每公斤高出市场0.4元。

良种是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一直以来,区农科院始终立足西藏特色农畜资源禀赋和产地环境,系统开展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高原高效日光温室技术集成创新和动物重大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创新等,持续推进青稞、牦牛等特色产业种源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全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芯片”。

60年来,区农科院累计取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1600余项,获授权专利650余项,发布标准162个,发表重要论文400余篇,研发产品100余种。收集保存包括青稞在内的地方种质资源6100份、引进1200份,引进、筛选并推广蔬菜品种200多个,苹果、葡萄等果树品种50多个,自主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96个、畜禽新品种3个,10个畜禽遗传资源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提升科技创新格局

在拉萨市曲水县才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连片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走进园区内的无土栽培展馆,满目青翠,各类果蔬植株茁壮成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全面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包括墙体栽培、立柱基质栽培、梯形基质培、A字架栽培等14种无土栽培模式,整个生长过程完全脱离土壤,不仅操作简便、美观实用,作物长势也十分喜人。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西藏农牧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一直以来,区农科院坚持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化科技交流合作,以开放办院、引智借力、共同发展为原则,初步构建起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网络,有效推动了先进农业科技理念与技术“请进来”、我国农业技术标准“走出去”。

与此同时,区农科院积极学习借鉴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先进省份农科院的科技机制建设经验,持续深化自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政策与改革要求,初步建立起涵盖人才、资金、项目、基地、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等内容的内控制度体系。

围绕西藏特色农牧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绿色高效种植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区农科院不断优化高原农牧业科技创新条件,已初步建成47个科研基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种业科技创新基地、科学观测试验站与监测试验站、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级创新基地等,实现了从“一把尺子一台秤一支铅笔一个本”的传统科研向现代化、数字化手段的重大跨越。

这一系列平台体系的建设完善与创新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全区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西藏传统农牧业成功开辟出一条突破困局、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正逐渐成为西藏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鲜明主题与前进方向。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家住昌都市察雅县迪戛纳山林区的多吉顿珠,是村里公认的科技示范户。从上世纪90年代种植几十株苹果树起步,在自治区一系列惠农政策和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下,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多吉顿珠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专业户。他的果园面积已达20亩,产量和效益逐年攀升。

“科技特派员都是手把手教技术,在果园里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操作。依靠科学种植,我们快步走上了致富路!”多吉顿珠感慨道,“一技在手,一生无忧。现在村里很多人都掌握了苹果种植技术,大家干劲十足,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区农科院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的务实导向,面向基层、服务产业,持续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60年来,区农科院累计推广新品种70个、新技术63项,改良畜禽近200万头。其中,“藏青2000”“藏青3000”等新品种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引进推广饲用燕麦,年种植45万亩;自主培育的草品种成功修复草原31万亩;耐寒饲草推广,每年节约天然草场超1000万亩;“雪域白鸡”“藏西北白绒山羊”等新品种推广与改良,有力支撑了畜牧业提质增效。

为将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和创新模式从实验室送到田间地头和草原牧场,从根本上提升农牧民自主发展能力,区农科院通过编写科普读物、制作藏汉双语科教片、选派科技人员下乡包保服务、搭建远程教育平台与新媒体账号等多种方式,推动科普服务下沉,赋能农牧民增收致富。

站在新起点,区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五大创新”的工作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区地市联动、资源高效共享、研产学一体的“全区一院一校”统筹体系和“五大支撑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