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都的各个企业车间里,最近多了一些带着政策文件和笔记本的“常客”。他们不是来检查的,而是来送服务的。
“以前听说升规入统手续复杂,我们心里直打鼓。没想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同志主动上门,手把手教我们准备材料,连税务报表都帮忙核对。”西藏仙露藏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感慨道。
这是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实际行动的一个缩影。
从“坐等”到“上门”,政策精准直达
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一改以往的工作模式,把办公室“搬”到企业一线。联合统计、招商等部门,对全市企业进行摸排,筛选出有潜力的“种子选手”,建立动态培育库。
针对库里的企业,打出“政策上门+定制辅导”组合拳。不再是企业四处打听政策,而是经信干部带着“政策包”走进厂房,根据每家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现场“把脉问诊”,量身定制发展策略。
“有些企业怕麻烦,或者搞不清升规的门道,‘不敢报、不会报’。”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科江措扎西介绍说,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安排专人提供“一对一”服务。在关键申报节点,联合统计部门组建“专家指导团”深入企业,现场“会诊”,确保资料齐全合规。
今年上半年,18家有潜力的企业被“锁定”,1家成功升规,4家进入重点培育通道,一些此前没有规上企业的县也正努力实现零的突破。
真金白银减负,企业信心倍增
服务不止于“跑腿”,更要让企业得到真正的实惠。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多管齐下,让政策红利加速“落袋”。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西藏艺禾沣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车间里,都留下了调研专班的足迹。
为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经信干部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为玉龙三期项目、八宿海螺水泥产能置换等事项加速“跑手续”。
同时,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线上推送、线下解读、上门宣讲……20余次密集活动,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此外,保障资金及时到位,承接自治区惠企政策后,一季度,351.45万元的高原特色产业用电补贴火速兑现到企业账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2%。同时,申报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增长60%。
眼光放远,从“育企”到“兴产”
在解决企业眼前困难的同时,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还在思考更长远的问题——如何从培育单个企业转向推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昌都特色产业,如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红酒产业,专家团队深入产区展开全面调研。此外,加强跨部门协作,联手商务、市场监管、统计等部门,着手建立更完善的企业名录库,并研究制定《昌都市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方案》,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如何让昌都的藏香、农畜产品走出高原?援藏力量成了突破口。昌都市与福建商学院、阳光学院合作的14场直播带货,让芒康雷曼、洛宗糌粑等特色产品热销;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为昌都各类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大门;组织昌都本地企业参加长江经济带推介会、全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则是为了“走出去”学习交流。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的到来,更为本地企业带来了电商运营、产品包装、营销策划的“实战经验”。
如今,深入企业、精准服务、谋划产业,已成为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工作的新常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我们要让每一项政策、每一次服务都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助力,为昌都经济注入更强劲的活力。”昌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王大章表示。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