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时的场景,曲松县曲松镇下洛村党总支书记格桑旦增仍难掩激动——他总会一边讲一边站起来,挺直腰板,眼里闪着光:“那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时刻!”
这位53岁的“老支书”作为基层群众代表,带着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信任奔赴拉萨参会,又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回到田间地头,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故事。
没想到是我
5月30日那天,格桑旦增像往常一样去村民家中走访,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那头通知,他将作为基层群众代表前往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怎么会是我?县里优秀的村干部这么多,我怎么会被选中?”但很快,惊喜与自豪涌上心头:“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是大家对我的托付!”
从那天起,格桑旦增反复预想着去拉萨参会可能会干什么,要做哪些准备。他把最好的服装找出来,对着镜子练习穿搭,思考着如果要发言的话该说些什么……满眼紧张又满心期待。
时间来到8月20日。当天上午,已经到达拉萨的格桑旦增接到通知:下午总书记要接见西藏各族各界代表。
“心跳得厉害,手心全是汗。”他在房间里对着镜子把藏装穿了脱、脱了穿,反复整理着胸前的党员徽章。
站在接见现场的台阶上,听着此起彼伏的掌声,当看到总书记面带微笑走进大厅那一刹那,格桑旦增的眼眶一下子红了——“我控制不住地流下了热泪”。
“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村里通的柏油路、盖的新房子……能代表下洛村、代表曲松县的乡亲们亲眼见到总书记,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回到村里后,他顾不上休息,召集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双联户长分享感受。大家围坐在一起,听他讲会场的细节,听他念叨“总书记和蔼可亲”。大家笑着说,“真羡慕你”,格桑旦增开怀大笑,笑声里满是骄傲。
日子比甜茶还甜
“我生在下洛,长在下洛,西藏这60年来的变化,我比谁都清楚。”格桑旦增站在村委会前,看着整洁的村庄说。
“小时候,吃饱穿暖是乡亲们的奢望。”格桑旦增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下洛村家家住的是透风的土坯房,墙是用泥土和石头垒的;吃的是糌粑、喝的是清茶,偶尔能吃上一顿牛肉就是打牙祭;衣服是家里织的氆氇,一件衣服穿一年。“那时候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泥能没过脚踝,去县里办事要走小半天,鞋子沾满泥巴,回家得用木棍刮半天。”
“现在,我们的日子比甜茶还甜。”如今的下洛村,柏油路通到家门口,藏式小楼一栋接一栋。客厅里摆着电视机、冰箱,厨房里烧着干净的煤气。村道两旁种着格桑花,垃圾桶整齐摆放,再也不见泥泞与垃圾。
近几年,曲松县和全区各县一样,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下洛村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定期清扫道路,每户都发了分类垃圾桶,卫生评比‘红黑榜’贴在村口,谁家院子干净就能得积分。凭借积分,能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兑换生活用品。以前,大家觉得垃圾扔门口没关系,现在思想变了,主动扫院子、倒垃圾,连娃娃都知道要爱护环境。”格桑旦增说道。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的惠民政策一项项落地生根。作为村干部,格桑旦增对政策如数家珍:低保让困难家庭有了基本保障,医疗保险让看病不再愁,生态岗位补贴让守林护草的村民有了稳定收入,残疾人补贴让特殊群体备感温暖。今年,国家推行新生儿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孩子每人每年能领3600元,目前,下洛村已经有7户领到钱。
最让格桑旦增自豪的是乡亲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扶贫时,有些群众觉得“扶贫就是发钱”,对政策一知半解。格桑旦增和村干部一家家走访,把“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等扶贫政策讲透,看着一笔笔补贴打到卡里,一项项产业落地见效,大家的心热起来。他说:“有了政策的扶持,加上大家的努力,下洛村建成了曲松县第一个小康示范村。大家明白了,好日子不是等来的。”
咱们要继续加油干
“我原本想着,快到村‘两委’换届了,我今年53岁,年纪大了,该把担子交给年轻人。”格桑旦增坦言,参会前,他偶尔会有“干不动了”的念头。这次参会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总书记不顾高原缺氧,一到拉萨就接见我们,后来又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那么忙还处处想着我们。比起总书记,我这点辛苦算什么?”
回到村里后,他立刻行动起来。8月22日,格桑旦增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双联户长开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庆祝大会精神。随后召开村民大会,自己带头发言。“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咱们要继续加油干!”
当前,下洛村正发力村集体经济和文化传承两大工作。格桑旦增认识到农机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不够,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低;村里的“红色三支队伍”品牌(红色歌曲传唱队、红色故事宣讲队、红色折嘎传唱队)后继乏人。
“问题找到了,就得想办法解决。”格桑旦增计划走出去,组织村里的技术骨干去其他市县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农机操作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他打算请村里的老艺人开展“折嘎课堂”,鼓励年轻人,尤其是寒暑假放假的学生来学。格桑旦增表示,一定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格桑旦增充满信心地说:“未来几年,我们要把下洛村建成曲松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记者 孙开远 通讯员 田江朋)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