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都市卡若区的辽阔田野间,一台台特色鲜明的炒青稞机正平稳运转。它们以废木材、牛粪等当地常见材料为燃料,不仅破解了农牧民炒制青稞的难题,也成为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创新象征。这些实用机械的发明者,正是卡若区政协委员、西藏贡秋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贡秋扎西。
今年50岁的贡秋扎西出生于一个普通工匠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匠人。自幼受父亲熏陶,他对农具制作充满兴趣。十几岁时,他已经握起铁锤,随父亲踏上学艺之路。“那时天不亮就起床,生火、拉风箱、锻打铁器。”回顾往事,贡秋扎西黝黑的脸上漾起笑容,“手上磨出水泡,水泡破了变成茧。用了三年时间,才学有所成。”
后来,凭借出色的手艺,贡秋扎西开始外出打工。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工友和同行,学到了大量木材加工与农机方面的知识,为日后从事农机改造打下坚实基础。
这段打工经历不仅让他技艺日趋精湛,更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他的日工资也从最初的16元,提高到2011年的240元,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工匠。但贡秋扎西并未止步于此。2008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创办了一家小型加工厂,开启创业历程。
2016年,在一次下乡途中,贡秋扎西目睹了这样的场景:牧民骑着摩托车驮运青稞,跋涉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只为到县城炒制青稞、磨制糌粑。崎岖的山路、高昂的成本与巨大的风险,让这位在牧区长大的汉子深感痛心。“为什么不能造一台方便农牧民使用的炒青稞机?”这个念头在他心中迅速生根。
然而,研发之路异常艰难。文化基础薄弱的他,面对机械设计、热能传导等专业问题,常常一筹莫展。“很多人都说我异想天开,一个铁匠还想造机器?”但不服输的劲头始终支撑着他。
试验、失败、再试验……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2018年,第一台以火为能源的炒青稞机终于研制成功。该机器可使用废木材、牛粪等易得燃料,操作简便,尤其适合农牧区使用。产品推出后,迅速获得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2018年,贡秋扎西相继成立西藏贡秋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和西藏贡秋装饰装修有限公司,开始规模化生产炒青稞机,并积极吸纳当地困难群众就业。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富。”这是贡秋扎西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企业优先招聘困难群众,并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截至目前,公司已为3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2019年,他持续推进技术创新,成功研制出石头磨面机,更好地保留了青稞的营养成分和传统风味。如今,他的产品不仅热销于昌都、山南、日喀则等地,还远销至青海、四川等省。
近年来,在卡若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贡秋扎西荣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炒青稞机和电动石磨机分别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同时,作为昌都市卡若区政协委员,贡秋扎西认真履行委员职责,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先后提交多件关乎农牧民切身利益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贡秋扎西还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新计划——开发一款集炒制、研磨、包装于一体的智能化青稞加工设备。“该设备投产后,将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贡秋扎西说。
从普通铁匠到农机发明家,从个体户到企业家,从技术工人到政协委员,贡秋扎西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西藏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天厚土上,还有无数个“贡秋扎西”正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