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桑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大江如带穿过宽阔的河谷,把桑日县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边是连绵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北边是雄伟的冈底斯山脉,呈“两山夹一江”之势。
近年来,桑日县立足高山峡谷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焦实体经济,围绕高原葡萄、绿色建材、清洁能源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延长高原特色产业链条、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闭环、打造“能源+生态”协同发展模式,激活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延长高原葡萄产业链条
送走上午的游客,葡萄采摘园暂时恢复了平静。阳光下,葡萄成熟的香甜引来了蜜蜂。
“游客高峰一般在下午。有一次,仅游客采摘,一下午就销售了4吨鲜葡萄。”桑日县帕竹荣顺(净土)庄园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春阳告诉记者。
位于山南城区以东十几分钟车程的桑日葡萄种植基地,是桑日县招商引资项目。十多年来,桑日县通过政策引导,促成企业流转荒滩、荒坡、荒地等闲置土地9600多亩,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威代尔葡萄种植基地。昔日的江边荒滩已被改造成葡萄种植、高原品种培育、旅游观光、葡萄酒酿造、销售等具备成熟产业链的园区。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张春阳说,“高原气候更利于葡萄营养物质的累积。公司培育的新品种雅江1号葡萄,花青素是平原葡萄的6到12倍。这个葡萄品种已经入选国家种子库。”
同时,桑日县采用“联村党委+合作社+企业+农户”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葡萄种植、包装、运输等关联产业就业1200余人,让农牧民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红利。据统计,自葡萄种植基地投产以来,累计向当地群众支付工资4000余万元,运费及机械租赁700余万元,土地流转金1085万元,成为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范本,也成为桑日县经济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依托“葡萄采摘季”文旅品牌,桑日县还着力打造“葡萄采摘—酒庄旅游—温泉康养—生态观光”特色旅游线路;结合思金拉措旅游民歌盛典,发展乡村游、酒庄游、精品团建项目,年旅游收入超1800万元,实现产业价值多元延伸。
目前,桑日县已促成桑日县帕竹荣顺(净土)庄园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深度合作,为葡萄品种进一步改良、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闭环
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下属的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操作室内,安静又整洁。
隔着有机玻璃幕墙,行车操作员卓嘎次仁把投料车间里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她操作巨大的铁爪,从生活垃圾接收池抓起垃圾投入推料器。中控操作员曲珍则紧盯数十个屏幕,监控着垃圾处理的每一项数据。
玻璃幕墙外,来自乃东、贡嘎、扎囊、桑日、琼结、曲松等县区的生活垃圾,经过自动破碎、除水、分选等环节,回收钢铁等金属,将玻璃、石头等除去,剩下的可燃烧垃圾变成烧制水泥的燃料,被机器投入经过技术改造的炉膛。
“1400多摄氏度的高温使投入的垃圾充分燃烧;通过一种高活态碱性物质,吸附固化含氯前驱物,把高温烟气急速冷却到300摄氏度以下;再结合袋式除尘过滤装置进一步处理,我们这套装备能使有毒物质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负责人谢波说,“经过检测,我们这个窑炉有毒物质去除率达到99.99%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为保护好绿水青山,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技术攻关和工艺改造,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高原垃圾焚烧技术革新,把建材生产与固废处置、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绿色、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
据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成介绍,这座全区首家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预处理生产线自2022年5月运行以来,累计处置山南市沿江六县一区生活垃圾30余万吨,相当于减少了14万吨碳排放。目前,每月可处理生活垃圾接近9000吨。公司还通过碳交易实现了生态价值变现,形成“绿色生产—碳资产增值—技术再投入”的生产闭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打造“能源+生态”协同发展模式
午后,位于桑日县的DG水电站正在开闸泄流。两股巨大水流轰鸣而下,下游水面浪花翻腾。峡谷中水雾氤氲,斜阳下显现出一条七色彩虹。
“体长64厘米。这是AI‘鱼脸识别’系统运行以来,通过鱼道洄游的最大拉萨裂腹鱼。”DG水电站鱼道监测室里,负责人李磊指着屏幕左上角,压抑着兴奋轻声说。
鱼道是一种为保护鱼类洄游习性而设置的水工建筑物,通过联通上下游水域,减小水的流速等,为鱼类洄游搭建的通道。
这个水电站的鱼道落差达81.77米,是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装配式鱼道。目前,这条鱼道不但是开展水文、水质监测的平台,也能够实时追踪裂腹鱼、异齿鱼、尖裸鲤等濒危鱼类洄游轨迹。鱼道运行2年来,已累计过鱼36522尾。相关数据已接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平台,为生态智能调度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形成“发电不破坏生态、生态反哺产业”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能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
据了解,为进一步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该水电站还投资建设了一座大型鱼类增殖站。增殖站内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不同种类高原鱼种的亲鱼收集以及人工授精、人工孵化、鱼苗培育、放流、监测等工作。2017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已累计放流各类鱼苗56.3万尾。
AI“鱼脸识别”系统只是该水电站“数字电厂”的一部分。DG水电站总工杨立勇告诉记者,2022年开始运行的“数字电厂”以“1平台+N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厂数据一个源,实时监测、预测和维护电站发电机组、水轮机组、调速器、主变器等运行状态和设备健康状况。设备故障预警更加精准,极大减轻了人工巡查维护的劳动强度,节约维护费用1400余万元。
仅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该水电站累计外送清洁电力7200万千瓦时,成为全区“藏电外送”战略的骨干电源点,为区域能源安全与全国清洁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