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新闻 > 西藏要闻

扎巴旺丹:从农奴到时代主人翁

2025年10月05日 08:0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曲珍 温凯 索朗旺堆
分享到: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安居苑,81岁的扎巴旺丹坐在自家楼房里,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

老人轻轻摩挲着掌心的老茧说:“我这辈子的经历,就好像一部西藏的变迁史。”

扎巴旺丹,1944年出生在桑东庄园,那时的西藏,仍被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牢牢禁锢。扎巴旺丹一家9口挤在漏雨的土坯房里,15岁前他从未穿过鞋,补丁摞补丁的藏袍也遮不住瘦骨嶙峋的身体。

老人攥紧拳头说:“13岁那年,就因为没找到合心意的饲草料,农奴主的鞭子便抽在我背上,阿妈抱着我哭,可我们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那时,百万农奴都过着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

1959年,民主改革的春风吹遍雪域高原,彻底砸碎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

当年,扎巴旺丹一家分到15亩田地和一头耕牛,桑东庄园变成了桑达村。“牵着牛回家的路上,我拽着牛尾巴反复问阿爸,这真是我们家的牛吗?阿爸用力地对我点了点头。”老人笑出了眼角的皱纹,“更不敢想的是,我还能去读书,第一次进教室,阳光洒在课桌上,老师教我们写‘翻身农奴’四个字,我写了满满一页。”据资料统计,那一年,西藏有近1.2万名农奴子女走进学堂,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亲身经历过新旧西藏两重天的扎巴旺丹对党充满了感恩。1970年,26岁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74年起,先后担任村级治安主任等,成了乡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党员就得冲在前。”他说这话时,腰杆挺得笔直。

1997年,桑达村被列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时任村民小组组长的扎巴旺丹,为了寻找适合当地的高产作物,不远千里跑到河南,带回了小麦新品种。面对村民的疑虑,他带头试种,起早贪黑“泡”在田里,还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大家。“最终亩产创造了当时堆龙德庆县的纪录!”说起这段往事,老人满脸自豪。

2000年,扎巴旺丹又带领村民重新量土地,盘活13亩闲置地发展集体经济,让贫困户逐步脱贫。村民次松扎西至今感念:“当年我们家7口人挤在一间屋里,是扎巴旺丹帮我们盖了新房,还筹钱救了我儿子的命,他是我们的大恩人。”

2003年,扎巴旺丹被拉萨市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是对他数十年兢兢业业工作的最好褒奖。

如今的桑达村,早已不是当年“出租车都不愿进”的泥泞村落,升级为新房栋栋的乃琼安居苑,漂亮的楼房、整洁的村道、齐全的健身设施随处可见,孩子们的笑声洒满庭院。

退休后的扎巴旺丹没闲着,自2017年起担任“四讲四爱”宣讲员,他戴着老花镜研读党章,把西藏故事编成顺口溜:“农奴变主人,土地变金窝,共产党的恩情比雪山高!”他每年宣讲12场次以上,足迹遍布拉萨各村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活党史”。

“从农奴到有55年党龄的党员,我这一辈子,就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的见证,你看现在的西藏,处处繁荣,以后的日子只会更美好!”老人的话语里,有历经沧桑的厚重,更有对未来的笃定。

责任编辑:陈文乐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